深圳胎毛笔【视频】19世纪的歌剧(音乐的戏剧)-星何音乐

【视频】19世纪的歌剧(音乐的戏剧)-星何音乐
简介
歌剧(意大利语:opera,opere为复数形)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代码整洁之道,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歌剧(opera)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潮拜武当,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歌剧被视为西方经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极品骷髅,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
19世纪的歌剧
十九世纪的歌剧在欧洲的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发展路线,主要存在三条线索夕阳朝乾,分别是法国、德国、意大利。这三个国家的歌剧在对本国传统的继承和互相的影响中向前发展,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色。
第一节 法国歌剧
19世纪法国歌剧的形式多元化,主要分大歌剧、喜歌剧、谐歌剧、抒情歌剧四种。
一、大歌剧(Grand Opera)
1820年以后,随着法国中产阶段的大量增长,诞生了一种新型的歌剧类型:大歌剧。从19世纪30年代起,法国大歌剧就具备四大要素:富丽堂皇的布景、别致细腻的编舞、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历史题材。所以,史诗般的结构与超长的长度也是大歌剧的特点。
代表人物:梅耶贝尔(Giacomo Meyerbeer 1791-1864)
代表作品:《胡格诺教徒》
音响1:梅耶贝尔《胡格诺教徒》选段
二、喜歌剧(Opera comique)
法国喜歌剧与大歌剧并行发展,二者区别在于这种喜歌剧用对白而不用宣叙调。规模一般比大歌剧小一些,音乐也更简单,要求演员较少,不用历史题材,情节是喜歌剧的或感伤的。
代表人物: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
代表作品:《卡门》
——《卡门》选段《哈巴涅拉》
——《卡门》选段《斗牛士之歌》
三、谐歌剧(Opera bouffe)
谐歌剧又称轻歌剧,出现在法国的第二帝国期间。当时拿破仑第三称帝的时候,严肃歌剧收到审查,而谐歌剧却可能自由地对帝国进行讽刺。谐歌剧随喜歌剧发展而来,但更强调喜歌剧中的机智讽刺的因素。
代表人物:奥芬巴赫(Jacpues Offenbach,1819-1880)
代表作:《地狱里的奥菲欧》(1858)、《美丽的海伦》(1865)
——《地狱里的奥菲欧》选段,《康康舞曲》
四、抒情歌剧
抒情歌剧介于喜歌剧和大歌剧之间的形式,它的规模比喜歌剧大比大歌剧小。它的题材主要取自浪漫戏剧或幻想的文学,音乐上强调优美抒情的旋律。
代表人物:古诺(Charles Gounond诺禾致源,1818-1893)
代表作品:《浮士德》(1859)、《罗密欧与朱丽叶》
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经典唱段《Aimer》
第二节 德国歌剧
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潮流中,德国歌剧出现了很大的创新和很有特色的作品。主要的代表是威伯和瓦格纳。
一、威伯与德国浪漫主义歌剧
德国浪漫主义歌剧强调了德国的民族特点,把本国固有的歌唱剧、法国歌剧和德国音乐与其文学传统之间的互相影响等诸多因素结合一起,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当时法国意大利歌剧。它的情节是采用神话故事的因素,音乐上应用德国民间歌曲式的旋律粘仕杰,为了戏剧表现目的利用半音化和声和乐队配器的丰富色彩,强调音乐织体的内声部,不像意大利歌剧那样专注于旋律。
卡尔.玛利亚.冯.威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德国作曲家。出生于一个戏剧之家,对德国民间音乐、风俗也有很深的体验。这对他以后的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韦伯十岁学钢琴,以后又学作曲,十二岁开始写作歌剧音乐。1813年以后,他先后任布拉格剧院和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对这两个演出团的成名起了重要的作用。代表作是歌剧《自由射手》即《魔弹射手》。它那浓郁的德国风格和浪漫气息,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此外,他还写了歌剧《奥伯龙》,以及少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其中聚星天华 ,钢琴曲《邀舞》最为脍炙人口。
代表作品:《魔弹射手》(1821)
二、瓦格纳和他的乐剧
里夏德.瓦格纳(Richard Wagener,1813-1883),德国作曲家,著名的古典音乐大师。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前面承接莫扎特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同时,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在创作《罗恩格林》之后,迈克尔奥赫瓦格纳开始把他的歌剧叫做乐剧,以便与当时意大利和法国歌剧区分开来。
值得一提的是瓦格纳在他的乐剧中所表现出的对女性的崇拜。多年来,瓦格纳一直认为女性身上有救赎和毁灭两种特性,这种矛盾性使他创造的女性形象通常都是复杂的、怀着巨大痛苦的英雄女高音。
代表作品:
《漂泊的荷兰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r,1843)
《汤豪舍》(Tannhäuser,1845)
《罗恩格林》(Lohengrin天火传说,1850)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1865)
《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Nibelungen,1876)
第三节 意大利歌剧
18世纪下半叶,曾被称为“音乐古国”的意大利,远远地落后于德奥的音乐发展。直到19世纪以后,意大利重树其传统歌剧的旗帜,在欧洲恢复了它的重要地位,但此时,只能同法国、德国的歌剧并驾齐驱。在整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意大利的音乐主要表现在歌剧领域,19世纪初的罗西尼到世纪末的普契尼,意大利作曲家为歌剧艺术谱写了玉石传奇,新的灿烂篇章。
一、罗西尼
卓阿基诺·罗西尼 〔1792-1868)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他十岁师从蒂塞学和声,后在波伦亚音乐学院跟马太学对位。 罗西尼受作为歌剧演员的母亲的影响,十四岁起习作歌剧。十年后他所作的《塞维尔的理发师》,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它语言生动,形式自由、充满幻想的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 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他并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罗西尼一生创作了近四十部歌剧,1829年罗西尼写了搁笔之作《威廉·退尔》,这部作品反映了民族自主的愿望,并对大歌剧体裁的形成起到了推进作用。 代表作品:一、喜歌剧《塞维尔的理发师》(1813)、《灰姑娘》(1817)、《贼鹊》(1817) 二、大歌剧《威廉·退尔》(1829)三、正歌剧 《奥赛罗》(1816)、《摩西》(1827)等。
二、多尼采帝和贝里尼多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1797年11月29日-1848年4月8日)是意大利作曲家。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以创作的快速、多产而著称他的作品约有歌剧75部,还有弥撒曲、康塔塔、弦乐四重奏、管弦乐等。他的歌剧体裁多样,如音乐滑稽剧《夜剧》,社会心理传奇剧《夏莫尼的林达》,意大利喜歌剧《爱之甘醇》、《唐·帕斯夸莱》,带对白的法国喜歌剧《军中女郎》、《里塔》,浪漫主义历史英雄歌剧《玛丽亚·斯图亚特》、《马林诺·法里埃罗》,抒情戏剧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嬖人》,悲剧传奇剧《吕克莱斯·波尔吉》、《安娜·博莱娜》等,都各具特色。他是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与G·罗西尼、V·贝利尼被称为美声学派三巨头。他善于写优雅悦耳的曲调,许多歌剧演员都喜爱他的作品。 代表作品:(1)意大利喜歌剧《爱之甘醇》、《唐·帕斯夸莱》(2)法国喜歌剧《军中女郎》(3)抒情戏剧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等。 ——《军中女郎》选段,《多么快乐的一天》 贝里尼(Vincenzo Bellini, 1801-1835)意大利歌剧作曲家。生于西西里加拉尼亚的音乐世家。曾在那不勒斯圣塞巴斯契诺音乐学院师从辛加莱里学习作曲。作有歌剧《海盗》、《凯普莱特永与蒙泰古》、《梦游女》、《诺尔玛》、《清教徒》等十部。其中以《诺尔玛》最为著名。他的歌剧富含浪漫主义特色,尤以旋律的清丽婉畅著称(肖邦、威尔第在旋律写作上都颇受其影响)炎爆慎。除《诺尔玛》外,《梦游女》、《清教徒》亦长期受到歌剧观众的欢迎。他歌剧中的许多咏叹调,至今仍被奉为"美声唱法"的经典教材深圳胎毛笔。著名作品为:《进行曲(1831) Marcia 》
代表作品:《诺尔玛》(1831)、《梦游女》(1831)、《清教徒》(1835)三、威尔第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意大利作曲家,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布塞托附近的一个小酒馆经营者家庭。13岁开始学音乐,1832年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留在米兰向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家(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42年,创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剧《那布科王》,演出异常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1848)、《厄尔南尼》(1844)、《阿尔济拉》(1846)、《列尼亚诺战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因之获得"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共写了28部歌剧,7首合唱作品。在意大利风味的热情的旋律之外,他后来又加上了从巴黎学来的国际口音,他的成功也随着扩大起来。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弄臣》(Rigoletto,1851)《游吟诗人》(Trovatore,1853)和《茶花女》(La Traviata,1853)至今仍是世界各地歌剧院经常上演的作品。他的歌剧里包含着极其美丽的东西,如《茶花女》中的薇奥列塔这个人物和她的死,又如《弄臣》中的四重唱等。
主要代表作品歌剧:《纳布科》、《弄臣》、《茶花女》、《游吟诗人》、《奥赛罗》、《阿伊达》、《西西里晚祷》、《法尔斯塔夫》、《假面舞会》、《唐·卡洛斯》
——《饮酒歌》选自歌剧《茶花女》
四、真实主义歌剧和普契尼
真实主义歌剧:19世纪末,以马斯卡尼、普契尼为代表创立的以真实主义思想为基础的歌剧艺术,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对现实社会有一定的揭露和反抗意义。马斯卡尼1889年根据小说《乡村骑士》改编了同名歌剧,成为真实主义歌剧的一部代表作。
19世纪意大利歌剧最后一位代表性人物贾科莫·普契尼(全名Giacomo Antonio Domenico Michele Secondo María Puccini)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双花店,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共有作品12部,成名作是1893年发表的《曼侬·莱斯科》,著名的有《波希米亚人》《托斯卡》、以日本为背景的《蝴蝶夫人》、美国为背景《西部女郎》、《贾尼·斯基基》、中国为背景的《图兰朵》等。,他的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是以中国古代传奇故事为题材,结尾尚未写完便因癌症去世。这些歌剧当中的一些歌曲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化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了《贾尼·斯基基》中的《啊,亲爱的爸爸》与《图兰朵》中的《今夜无人入睡》在内。
代表作品:《曼侬·莱斯科》(1893)、《波希米亚人》又名《艺术家的生涯》(1896)、《托斯卡》(1900)、《蝴蝶夫人》(1904)、《西部女郎》(1910)、《贾尼·斯基基》(1918)、《图兰朵》等。
——《啊,明朗的一天》选自,《蝴蝶夫人》
——《啊,亲爱的爸爸》选自,《贾尼·斯基基》

注:本文参考《西方音乐简史》余志刚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