溆浦天气预报【视频】--牦牛宫殿-西藏牦牛博物馆

【视频】||牦牛宫殿-西藏牦牛博物馆

????????????
牦牛宫殿


4.5万年前的古牦牛化石、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岩画、2000年前的金质野牦牛饰品、1000年前的合金铸造牦牛摆件、数百年历史的壁画和唐卡、牧民居住的牦牛帐篷、玛尼石堆、转经筒,甚至还有高高垒起的几百斤牦牛粪……这些来自西藏牦牛博物馆的500余件展品,让北京观众仿佛瞬间置身雪域高原上。
2017年初,“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展出。
西藏牦牛博物馆创办人、馆长吴雨初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高原动物种群展,而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展示牦牛与藏族的关系,“展示不同于藏传佛教文化的高原民族民间民俗文化”。
用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话来说,成立于2014年的西藏牦牛博物馆“填补了我们国家博物馆的一个空白奥克斯战争,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博物馆” 。

进藏16年
吴雨初为什么要把牦牛带进博物馆?故事要从40年前说起。
1976年,22岁的汉族青年吴雨初从江西师范大学毕业,自愿报名到西藏工作。先是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藏北工作了12年,又在拉萨工作了4年。
进藏第二年,在翻越阿伊拉雪山时,吴雨初遇上了一场特大雪灾。4米深的积雪,所有汽车都无法开动,吴雨初一行50多人全部被困道班房冯光成。在这间小小的土坯房子里,大家饿着肚子,顶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苦苦支撑了五天四夜。几近绝望的时候g7010,一群喘着热气、驮着烙饼的牦牛仿佛从天而降,出现在大家面前。
“当时很多人都哭了,都说是牦牛救了我们的命强制温柔。”吴雨初对《瞭望东方周刊》回忆。
1980年冬,吴雨初骑马经过申扎县雄梅乡的一片草原芈琰。风雪弥漫、寒风刺骨,吴雨初觉得自己快被冻死了。这时胡冰冰,一顶帐篷出现在他面前弗莱迪海默,他几乎从马背上直接摔进帐篷里溆浦天气预报。“是一位藏族老阿妈救了我。”吴雨初回忆,老阿妈见火炉也无法烘暖这位陌生人的双脚,随即把这双冰凉的脚放进了自己的怀里。
1992年,吴雨初离开西藏,调回北京。从市委宣传部的一名普通干部,到北京市委副秘书长,再到北京出版集团担任党委书记、董事长,20年倏忽而过。不过,有一张老照片一直跟随着吴雨初,挂在他办公室的墙上。
照片是1985年拍的:长江源头,与格拉丹东相望的雀莫山下,一头倒下的牦牛几近风化。“那是一头役用驮牛,它用尽了最后的气力,倒在驮运路上。但它的头颅和不屈的双角,至死还朝着前进的方向。”吴雨初说,每次注视这张照片,内心都有一种莫名的震撼,越发想念那片高原。
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
2010年的一个冬夜,吴雨初被一个梦惊醒了。梦中,牦牛和博物馆两个词,像动画一样,奇异地拼在了一起,组合成为“牦牛博物馆”。
吴雨初为这个闪现的想法激动不已。他开始四处搜索资料、请教专家、拜访藏族人士。
他感叹,牦牛对于藏族人来说太重要了。距今3500~4500年前,青藏高原上的人们驯养了野牦牛,从此,牦牛与高原人相伴相随。藏族有句谚语:“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
时任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曾当过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听完吴雨初的汇报后,他兴奋地摘下帽子,摸着自己光亮的脑袋说:啊呀,我就是喝牦牛奶、吃牦牛肉、住牦牛帐篷、骑牦牛长大的,我怎么就没想到要做一个牦牛博物馆呢?
尽管还有3年才退休,但57岁的吴雨初等不及了,他决定向北京市委提出辞职,全力以赴创办牦牛博物馆。
“这个老头的脑子出问题了!”吴雨初辞职的决定让很多人不解。
“这是一次重要的人生转折,甚至是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我并不知道,一个57岁的人进藏,身体能不能适应;我并不知道,建立一座博物馆,钱从哪里来,藏品在哪里找,谁来跟我一起干,我会遭遇什么。”吴雨初在《最牦牛》书中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
北京市委听取吴雨初的辞职汇报后,认为创办牦牛博物馆很有意义,并给予大力支持。当时,北京市在日常援藏资金之外,专门拨出5亿元(后实际投资达7.8亿元),由北京援藏拉萨指挥部兴建一座拉萨市群众文化体育中心,面积有7万平方米。牦牛博物馆作为北京对口支援拉萨的一项重要文化创意工程,纳入到这个大项目中。
项目终于有着落了。2011年6月7日,吴雨初办完所有辞职手续,再次踏上重返西藏的旅程。
只身重返西藏
当飞机越过茫茫雪域降落在拉萨贡嘎机场时,吴雨初对自己默默说道:西藏,我回来了。
可是,只身奔赴西藏的他彼时不再是领导,没有一辆车、没有一名助手、没有一分钱、没有一处办公房,他唯一可以向众人展示的,是一个关于牦牛博物馆创意的PPT。
项目初期进展并不顺利,人们不相信,能做出一座以牦牛为主题的博物馆。吴雨初十分着急,却一筹莫展。
进藏3个月那天,吴雨初恍惚中竟然一头撞碎超市玻璃大门,锋利的玻璃切破他的鼻子。西藏军区总医院的医生说,如果伤口再往上1厘米,“你可能就牺牲了”。
回北京动手术并接受后续治疗无疑是最佳选择,吴雨初却选择了留下,“如果我此刻回北京,这个博物馆就彻底成为一个传说天剑群侠,那个PPT也可以扔到拉萨河了。”
好在,伤口没有感染托合齐。不久之后,牦牛博物馆筹备办公室成立,由拉萨市人民政府和北京市援藏指挥部共同组成,副市长计明南加任主任,吴雨初为副主任。同时,北京市还批准吴雨初担任北京市援藏指挥部副指挥。
牦牛博物馆筹建消息不胫而走,第一个工作人员到位,第一个志愿者加入泰利氏指甲,第一枚公章刻好……
一天,楚布寺的一位僧人石桑抬着一个巨大的编织袋找到吴雨初,打开编织袋,里面装的是一顶牦牛毛编织的帐篷。原来,石桑父亲日诺得知牦牛博物馆筹建消息后,全家动员,捻线、编织、缝制间宫夕贵,整整忙活了几个月。帐篷制好后,石桑坐了3天车,从藏北申扎县来到拉萨。
牦牛帐篷在天气晴朗时会出现密密麻麻的小孔,让空气阳光畅通无阻;风雪交加时,帐篷迅速膨胀开来落月迷香,将严寒挡在外面。这么一顶帐篷,市场价怎么也要上万元。
吴雨初问石桑,这顶帐篷要多少钱?石桑回答,我阿爸说了,你是一个汉族人,从北京来到西藏,为我们建牦牛博物馆,我们就是牧养牦牛的人,怎么会要钱呢?
吴雨初告诉本刊记者,这顶帐篷成为了牦牛博物馆收到的第一件捐赠品李谷一简历。
万里寻“牦牛”
据《中国牦牛学》记载,世界牦牛总数约为1700万头,其中中国牦牛总数占90%以上,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甘肃、云南、新疆6个省区。中国牦牛有13个品种类别,大都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尤以海拔4000米以上更为集中。
为全面调查了解牦牛产区,2012年9月开始,吴雨初、尼玛次仁、桑旦拉卓,以及志愿者、驾驶员兼摄影师王健一行4人,开着一部借来的越野车,开始了追寻牦牛文化的万里旅程。
第一站选在西藏比如县牧民才崩家里。吴雨初告诉本刊记者,在藏语里,“比如”就是“可以挤奶的母牦牛”,像这类以牦牛命名的地方,在西藏还有很多。
“可见牦牛在构建高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所以李佑晨,牦牛博物馆要展示3头牦牛:自然与科学的牦牛、历史与人文的牦牛、精神和艺术的牦牛。”吴雨初说。
才崩家里牧养了100多头牦牛,但他不懂什么叫做博物馆,直到告诉他牦牛博物馆也叫“亚颇章”,就是牦牛宫殿的意思,才崩终于理解了。
驮牛的鞍子、打酥油的木桶,凡是和牦牛有关的工具和用品,才崩都收集起来,装满他的皮卡车,一路送到拉萨。
和日诺一样,为盖好这座“牦牛宫殿”,才崩一分钱不要。
寻找牦牛文化之旅从拉萨出发,经过西藏、青海、四川、甘肃4个省区47个县,前后近2个月计中计状元财,行程1.2万公里,他们不仅发现了刻有牦牛图案的巨型岩画无糖爱情,还拍摄到全世界仅剩不到200头的金丝野牦牛……返程路上,吴雨初在219国道2014里程碑处留影,“一定要在2014年建成牦牛博物馆!”
八廓街来了位亚格博
先有藏品,再有博物馆,这是全世界博物馆的铁律。牦牛博物馆紧锣密鼓开工建设,建筑框架日渐显露,可是上万平方米的空间,“我要拿多少藏品来填充呀?”吴雨初既兴奋,又焦虑。
带上藏式礼帽,穿上藏装,背着双肩包,在拉萨的每一天,吴雨初都会穿行在八廓古城。为了方便交流,他称自己为“亚格博”,意即“老牦牛”。
很快,八廓古城很多商家都知道有一个亚格博,不买铜佛唐卡,不买蜜蜡珊瑚,专买和牦牛有关的“破烂儿”光头王老五。“起初,我捡到不少便宜货。”吴雨初说,但后来流氓高手2,亚格博名声传开了,人们说亚格博是从北京来的,是做牦牛博物馆的,博物馆是国家的,国家是“大大有钱的”,于是,只要是和牦牛有关的物件,价格就飞涨。
这让吴雨初苦不堪言。实际上,每一分钱花销都要反复掂量。吴雨初告诉在八廓古城开古玩店的老板则介:“亚格博不是商人,也不是收藏家,是真心为西藏做事的。有什么跟牦牛有关的东西捐赠或出售,可以放心,一件也不会流出西藏,都会在未来的牦牛博物馆看到。东西放在我那里,以后你们随时可以来看,就算我为你们保管吧。”
于是,则介成为牦牛博物馆在古城的义务宣传员。一天,则介拿出一枚收藏多年的古老的牦牛皮质天珠,上有天圆地方图案,工艺早已失传。则介对吴雨初说,亚格博战地情天,你办牦牛博物馆,算是我们有缘分,我把天珠捐给你。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吴雨初告诉本刊记者,目前牦牛博物馆有2000多件藏品,其中五成以上来自捐赠。这在国家博物馆中,几乎绝无仅有。
永远在路上
历经3年艰辛筹备,2014年5月18日,西藏牦牛博物馆在拉萨开馆。单霁翔在开幕式上感慨,“我做了十年国家文物局的局长,推动了很多博物馆的建设和开放,但没有一个博物馆,它的建设过程如此感人。”
工作人员扎西告诉本刊记者,开馆2年,冯天魁牦牛博物馆接待观众15万人次。馆长吴雨初用“亚格博”注册的微博账号,粉丝量达到了81万,全国各地都知道拉萨有个牦牛博物馆。
如今,亚格博把牦牛博物馆的展品带到了北京。
展厅中,本刊记者看到不仅有拄着拐杖的老人、带着相机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儿童。孩子们或拿着画笔临摹牦牛,或在多媒体播放区跟随视频学跳牧民圆圈舞“谐钦”,或席地而坐观看“牦牛产子”——当视频中牦牛妈妈产子后,不停用舌头舔舐牛犊时,一位妈妈轻声向孩子解释:“这就叫舔犊情深。”
“牦牛博物馆如愿以偿建成,现在又来到北京开展,你是否觉得大功告成?”本刊记者问吴雨初。
“博物馆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是未完成时。我们更希望大家注意到,透过这场展览所体现的博物馆理念——文化多样性和运营多样化,希望通过我们的展览,大家去认识和尊重高原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并且与当地的社区和人民形成建设性关系。”吴雨初说,“下一步,牦牛博物馆还准备到全国巡展,到国外去展览。”
文章来源于《瞭望东方》周刊
西藏牦牛博物馆
你若有故事,欢迎前来倾诉,我来执笔成书。
欢迎关注牦牛文化。
编辑 | 西藏牦牛博物馆
制作 | 次多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灰常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