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近义词【视频】20100127 看孔子不哭不是人 锵锵旧事-凤起苍岚

【视频】20100127 看孔子不哭不是人 锵锵旧事-凤起苍岚

20100127
看孔子不哭不是人
嘉宾丨许子东 李秀媛

老梁:于丹净说正确的废话


你知道《论语》真正的精神吗?

作者:梁文道
当我们明白了《论语》不再是课本里所讲的“学习而时常温习很快乐”这一套瞎凑的道理,道长在第一季节目的最后一集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
当你知道《论语》真正在讲什么,你要继承吗?你敢继承吗蒋定桂?

在表面的温良恭俭谦让底下,原始儒家的精神,是一股非常刚健、敢于违逆任何权势的一股精神。——梁文道
1、《论语》的逻辑?源远流长的近义词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论语》第一篇“学而篇”的第一句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朱砂曲,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句,一个人有志于“学”,成己达人,修齐治平,以天下为他的目标。而又能够有“时”,有恰当的时机去施展这样的抱负,“不亦说乎”啊。
第二句,“朋”这个字,它其实最早从甲骨文跟金文来看,它其实是两条珠串,古人把贝壳用绳子串起来当作装饰品,两串放在一起保姆狗的阴谋,这个叫做“朋”。现在有一些学者考证出来,在孔子那个年代,“朋”这个字基本上指的是有血缘关系的族人。
再往下追溯,汉朝的时候,经学家解“朋”,叫做同门,就是同门师兄弟。到了朱熹,他把“朋”扩大为“同类”,我自己比较喜欢朱熹的解释。

朱熹,程朱理学集大成者。著 《四书集注》,是一部儒家理学名著,其中就包含《论语集注》。
自远方来的“远方”也不只是一个地理空间,而是茫茫人海之中,居然找得到跟自己有相同想法、相同理念、相同志向的“同类”人,当然是“不亦乐乎”。
然后“人不知,而不愠”,你有这样的“学”,学问和抱负,但是别人不理解你,你却不生气曲阿小将,“不愠”。在郭店楚简里面挖掘出来的一些文献、简牍,这个“愠”不只是生气那么简单,“愠”生“忧”,“愠”来自人的天性。
别人不理解你,你不生气,你不忧,不怨天不尤人,不亦君子乎?这难道还不是君子吗?
我们这么一句一句地解了,这三段话凑在一起,还是没什么逻辑可言,没有道理可说?为什么它要放在《论语》开篇的第一句?
2、孔子是不是圣人?
假如我们都认可编撰《论语》的那些古人,他们编书有他们的想法,他们整理这些句子有他们的逻辑,那这个逻辑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先绕点远路,从另一个问题开始:孔子是不是圣人?
这个问题在过去两千多年的中国,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很多人以为孔子成了圣人是汉朝之后的事,其实不是。在战国的时候,当时还在活跃的诸子百家若姜,不管你哪一派,你是不是讨厌儒家,好像都已经开始认为孔子是圣人了。
庄子就曾经说过,说孔子“博学拟圣”,最讨厌儒家的韩非子也说:“仲尼,天下圣人也”……中国到了什么时候开始,大家觉得孔子不是圣人了呢男品街?差不多是“五四”之后,各种各样的西化潮流,觉得儒家是祸害了中国的病根。我们第一次,直呼其名叫“孔丘”。
过去十几年,国学又热起来,大家又开始重新尊崇孔子,现在很多孔庙又开始恢复祭孔,甚至“八佾舞”都重新跳起来了。
但是孔子这一生是什么样的一生呢?有名的学者李零就跟大家形容,说孔子是丧家犬,我觉得李零老师那本书说得没错,孔子确实就像条丧家狗,那也是他自己讲的。
第一个完完整整为孔子立传的人是谁?司马迁。但他在《史记》的“孔子世家”里,描述孔子一生的时候好像稍微平淡,没有了他平常文笔的那种激情,甚至有时候让你觉得孔子很可笑。
比如司马迁着重描述孔子中间那十几年四处流亡,非常不堪。有的时候他的弟子觉得他想当官想疯了;又有的时候,机会来了,他却迂腐得厉害,摆出架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你看着他简直平凡,甚至可笑,有点仓皇窃读记教案,大半辈子都在流亡,都在想当官,什么时候都很不如意。这样的一个人物怎么会是圣人呢?
更重要的是,司马迁在写这些故事的时候他是什么心情?
他为了李陵秉公执言,收了多大的屈辱。他为了自己相信的真理惨遭宫刑,而后发愤而忘忧,写历史。
孔子也是一个写历史的人,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当司马迁在写孔子的时候上海绝恋,他是否也想到了自己的处境?他是否也希望他写出来的《史记》,就像孔子作《春秋》一样?
一套春秋大义,一套理想的道德原则,虽然正是因为孔子教的这一套非常不切实际,所以他无论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
但是司马迁最后写孔子:“高山仰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他希望自己像孔子一样,留下的东西俯仰无愧于天地,以后被流传下去。

《史记》孔子世家(明嘉靖间震泽王氏刻本)
3、你准备好要做一个儒家的君子吗比利·赞恩?
了解了《孔子世家》里孔子这一生,我们再来说回《论语》的第一句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红曲酒?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个“时”非常重要,孔子晚年学《易经》,不是学占卦,算这个“时”好逢凶化吉。不是的,“善易者不占,知易者不卜”。学《易经》是为了体会“时”背后最深刻的天道。“天行健”,它自有它的道理和运转重生方寸山,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命数。“时”不只是“时间”的“时”,还是一种处境傅君婥。是一刻一刻的当下黑神目泷,是“当下”一刻一刻的时空造成的处境。
我们看《孔子世家》里,孔子不是天生就是圣人,他也有许多的起伏,各种的情绪。但是他到了晚年,十五志于学,终于到了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他是逐步示范给我们看,一个人如何修养自己成圣左运学。
你有学问,你遇到好时机,你“达”了。但是你遇不到好时机,你也不要担心,你看看孔子青灯行。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叙《书》、传《礼》、删《诗》、正《乐》、序《易》、修《春秋》,以诗书礼乐教育弟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在原始儒家里有一个面向我们今天常常忽略,那就是它跟侠的关系。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原宪,大家再看《史记》的“游侠列传”,儒门子弟里面是出了很多侠的。有些时候到了一个地步,像子路那一派人,他们是愿意行侠仗义,拔剑而出的人娃娃岛。他们有一颗刚毅的心,永远不害怕,要直言不讳地说出他所知道的真相跟真理。
所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你有志于这样的“学”,成己达人,修齐治平列车蛇灾,而又能够有好的时机去施展这样的抱负,这是“不亦说乎”。
但如果你没有这样一个很好的时机,而且“时”逼迫得你穷途末路,怎么办?
不怕,因为“有朋自远方来”,还有跟你有相同志向的人能聚在一起,一样“不亦乐乎”尹媗。
但万一连这样的人都没有,你连同道、同志都遇不上,你空有这样的抱负,这样的理想,彭晓冉你被逼到了绝境,但你还能“不愠”。这才配得上不亦君子乎?
你做好这样的准备了吗?你准备好要做一个儒家的君子吗?
这是《论语》第一句话的逻辑。
4、来自《论语》的挑战
我们今天老说,儒家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学问,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既然是老祖宗的东西,你要继承,你不费力继承,你就不配说那是你老祖宗的东西。
你要继承吗?你敢继承吗?这样的一种儒门学问,你知道你学了这个东西之后,到了最后,“人不知,而不愠”,你才能够称得上是君子,你准备好要当一个君子了吗?
《论语》的第一句话,其实是给我们所有读者的一个挑战孔舒航图片。
END

整理不易 谢谢打赏
按图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