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滨贴吧【视频】-- 魏安力:最大遗憾是1995年内燃机产业政策未能出台 - 中国汽车报 口述车史-中国汽车报

【视频】|| 魏安力:最大遗憾是1995年内燃机产业政策未能出台 | 中国汽车报 口述车史-中国汽车报

编者按:
作为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专家委资深专家、工信部甲醇汽车试点工作专家组秘书长的魏安力,是一位既见证又推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内燃机产业发展的“内燃机人”。

采访过程中王翔弘,听魏安力讲述自己从选择内燃机专业到见证内燃机行业沧桑巨变中与内燃机产生的难解的情愫,让恰好内燃机专业出身的《中国汽车报》记者颇觉感动。
采访结束已是中午,在记者整理采访工具时,魏安力拿出手机给我们看他刚出生的小孙子的照片,这位为内燃机事业坚持奋斗了几十年的专家脸上写满了慈爱。记者离开时,采访的会议室里,魏安力已经开启下一项工作,中午十二点半,他没有去吃午饭,只是和来访者一边啃着早晨带来的包子,一边开会。
也许正是有着一大批如同魏安力一样认真负责、有着严谨态度的内燃机人,才让中国的内燃机工业挺过了艰难的时刻,让我们对内燃机的未来充满信心。

以下内容根据魏安力口述整理:
曾经有36个部委负责管理内燃机
我15岁当兵,六年后转业,复员回到地方工厂工作。1976年,邹智文工厂推荐当时任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委员的我去上大学。面对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复旦大学生物工程系和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工程系三个学校的三个专业庸人哈尔,我选择了吉林工业大学内燃机专业。
1980年,我大学毕业,被分到了当时统管全国发动机的农机部。当时农机部科技司里有老一辈工作者认为司里不需要年轻大学生,就把我的档案送去了北京油泵油嘴厂。中国内燃机专家、当时的全国政协委员洪宝顺得知此事后,又让人把我的档案追回到部科技司。
自此后,我的经历开始和内燃机息息相关。在农机部,我做过一段时间的标准制定工作尚赫鱼油,还做过一段工艺工作。到了80年代初,随着国家机构改革,我去了机械部农机局的科技处,随后又到了内燃机处。可以说,我见证了国家机构的整个变化历程,但始终没有离开内燃机管理机构鹿鼎任我行,我就该和内燃机分不开。
记得有一次,我跟着处里的领导到当时的国家计委汇报我国内燃机工业发展情况。当时的我是扛着用一张张零号图纸手工粘出来的一大卷长图铺在大会议室的地上进行汇报的,因为图实在太长了,就像哈达一样,被大家戏称是哈达图。那次汇报结束后不久,国家成立了机械大行业规划办公室。因为当时各个部委都有相应的发动机生产管理部门,相应的内燃机大行业规划办公室也就应运而生,统管协调各部委的发动机工作。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内燃机有两大特点:
一是全面开花,多部门管理。当时共计有36个部委负责管理内燃机;二是缺乏集中度和专业度。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全体代表合影 1991年7月20日
由农业机械向重型商用车动力的第一次变革
可以说在早期,是农业机械带动着内燃机工业的发展,或者说内燃机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机械的进步。绥滨贴吧而汽车工业方面,当时只有四个内燃机生产厂:一汽解放、二汽东风、杭发(隶属于中国重汽)和南京跃进,其他都在生产农业机械用内燃机。

早期的玉柴拖拉机
内燃机工业在当时的机械部内部有个代名词叫“七拖八内”,即七个拖拉机厂、八个内燃机厂大秦宣太后。随后,商用车内燃机开始发展起来(如今,除了潍柴、锡柴和玉柴等少数企业,很多发动机厂已经没有了)。伴随着商用车内燃机的发展壮大,我们发现一个大问题:动力水平差距太大。
就在此时,康明斯开始进入中国,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抉择,最后选择了与二汽(如今的东风)进行合作。大概在这个时间前后,中国一汽研制出了自己的九平柴产品——解放牌9吨平头柴油车解约申请书,面向全球招标发动机,世界各大发动机制造商基本都参与了,最终,由于当时的全球动力老大奔驰公司不能专门为一汽开发发动机,一汽选择了道依茨。

1986年,二汽与康明斯签约
这时的汽车工业已经由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来管理。中汽总公司决定引进斯太尔技术,但在初期有一些分歧,中汽总公司的意见是引进整车,而机械部有另一种意见是将斯太尔作为配套动力,并且还要给工程机械配套。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下,最后的解决方案是将动力放在了潍柴,整车放在了中国重汽。而重汽自身还有杭发,因此斯太尔的发动机便一分为二,杭发和潍柴各做各的。
两届内燃机展推动行业第二次变革
上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还很穷清风老道,条件很艰苦,不具备让所有工程技术人员出国看展览和参观国外工厂的条件。但行业要发展,技术要进步,于是我建议是否能考虑在国内办一个内燃机展。

1992年,玉柴引入美国巴西福特生产线,开始建立6112线
我1991年去了美国,展会是1992年酝酿、1993年筹备,到1994年成功举办,这也是现在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内燃机及零部件展览会的前身。这届展览会有320多家企业参展,基本上全球相关的发动机和零配件商都来了,把全球工业、农业、车用、国防装备的发动机和零件产品,甚至本田最新的车用发动机、马自达的船用高速机都带进了中国展示,世界已经预见了中国未来的庞大市场。
位于北京东三环以里的展览馆挤满了来自全世界的内燃机产品,从表面上说明了中国市场的需求和市场供应潜力,从内涵上,我们对很多技术的跟踪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这次展会上还有一件事情,著名的美国底特律柴油机公司DDC(现已经隶属奔驰公司)带来了好几台发动机产品名门媳,但是在我们提出将发动机卖给中国时邪道至尊,DDC方面以没有办理美国国防部的出口许可为由表示无法交易。
于是在1995年的第二届展览会,我向福特提出希望他们赠送一台发动机来支持中国发展。福特于是送了一台用于1998年装车投放市场的林肯V8发动机。这台发动机起初我希望给上海内燃机研究所,但一汽方面也想要,在请示时任内燃机大行业规划办公室主任、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后送给了一汽。
改革开放40年里,我认为内燃机产业经历了两次大变革,
首先是农业机械动力向商用车动力应用的变革,再就是两届展览会带来的乘用车动力产品和技术,使行业变革开始走向更广阔的汽车大市场。
在产业结构方面
由最初的一汽、二汽一统天下进行计划生产;到内燃机动力迅速发展造就了上柴、锡柴、潍柴、玉柴等独立的发动机厂;再到伴随时代变迁,柳汽、陕汽、北奔等更多造车企业加入,锡柴并入一汽,上柴并入上汽,潍柴买了陕汽;最终,潍柴和玉柴作为独立的发动机企业保留下来。产业链更趋于集团化、集约化、区域化。未来的发展则是资本结构的变化,也就是上市公司和集团公司一线姻缘。
在技术层面
中国建立起了完整的乘用车和商用车的动力技术链,这也是40年来内燃机行业最大的变化空中怪车。我们在高压共轨燃油喷射、增压技术、高效滤清、排气后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上取得了很大发展,下一步,我认为智能化是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
谈到未来的技术路线,我认为混合动力和增程式电动汽车才是应该选择的方向。而增程式离不开发动机,因此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华赢凯来,乘用车应该是混合动力和增程式并举,纯电动是一个补充大杨创世西服。
跨越的基础已经具备
总结40年,我们从不知到认知再到知晓,现在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可以对未来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严谨的预测。中国内燃机在成为全球大市场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一些新技术。这个“新”在于,发动机要智能化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在探索和挑战中国的能源特色。
40年来,我们坚持一级级台阶的向前迈进,对于下一步的发展,中国内燃机汽车工业已经具备跨越发展的基础。比如甲醇的燃料革命,甲醇是环境友好型燃料九龙传说,并且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甲醇产能国家,能源自给问题也就解决了。
历经100多年发展,传统的往复旋转活塞式发动机应用广泛,看起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似乎到了天花板,但实际上它还有很大的潜力。比如热效率,我们现在的发动机热效率只有30%多,丰田达到41%,而船用动力大概在60%多,我们还可以通过低摩擦技术和余热利用技术等提高热效率。但应该注意的是,如今还有环境保护的约束,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换一个思路,通过节能减排做到环境友好型产业都市龙隐,也就是说我们挑战选择清洁燃料来做甲醇发动机。
当然从另一方面看,我们的内燃机零部件产业太散了,还没有像博世、辉门这样的跨国零部件巨头企业。因此在下一个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要在燃油、增压、滤清、冷却润滑、电机电器、曲柄连杆机构、活塞运动组件、配气机构、排气后处理等10个不同的领域里,打造更多具备世界影响力的内燃机零部件百亿企业。
遗憾绝不能有下一次
但是这40年里,有两件事情让我感到遗憾花木衣世。
第一件是,1994年中国第一部汽车产业政策出台后,我们立即在1995年组织起草了内燃机产业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政策最终没能出台。
这是我一生都认为非常遗憾的事情。如果22年前的内燃机产业政策能够出台,中国的汽车工业和内燃机工业在关键核心零部件上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被动,而且可能会做得很好,特别是在汽车动力方面周贝蕾。
第二件,是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意见》(国务院2013年第12号文件)的出台。

未能出台的《内燃机工业产业政策》(建议稿)
2006年,我们组织百名专家开始着手编辑《中国内燃机工业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2008年编辑完成。2010年,我给当时的工信部写了调研报告,建议他们抓内燃机节能减排。随后,何光远老部长以此内容给时任总理温家宝写了信,在第二天便收到了总理的批准。
于是我们又用了一年时间,逐字逐句对技术和方向进行推敲,这便有了国务院12号文件在2013年的出台。文件出台正好是中国人民认识到雾霾危害的时候,于是在文件公开发表后的第二天,美国华尔街日报便发文报道并给予了极高的赞赏。
这个文件把未来内燃机整个的结构调整方向写的非常清楚大万世居。但遗憾的是,恰好遇上了电动汽车的发展热潮鹦鹉鱼变黑,这份文件被电动汽车的发展浪潮淹没,没能得到行业的重视和认真研读。此后的内燃机发展也没有得到足够的政策倾斜和补贴。
让人欣慰的一点是,尽管没有多少补贴和政策倾斜,但内燃机行业有一大批人没放弃自己的信念,从来没有停下进步的脚步。这也是中国的内燃机工业挺过了这一段时间的根本原因。
我觉得,这两次遗憾是给后人的警示,我们不能再有下一次遗憾了。中国内燃机工业的发展也经不起再有一次遗憾之举了。
文:实习记者 李佳蔚 编辑:薛亚培


爆料热线:
010-56002742;qcb0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