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怎么写【视频】壮美应县 人文塔乡-应县今古

【视频】壮美应县 人文塔乡-应县今古

欢迎投稿
电子邮箱:xwbzhangxianwen@163.com
主办:中共应县县委党史办公室
应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应县位于山西省北部,朔州市东南部,东邻浑源县,西邻山阴县,北邻怀仁县,南毗繁峙县、代县。全县平面图呈平行四边形,面积1708平方公里。2016年,辖金城镇、南河种镇、下社镇、镇子梁乡、义井乡、臧寨乡、大黄巍乡、杏寨乡、下马峪乡、南泉乡、大临河乡、白马石乡3镇9乡、298个行政村,总人口33万人。县政府驻金城镇。

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66.03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5.5%,增幅全市排名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2元,增长5.9%,增幅全市排名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31元,增长6.2%,增幅全市排名第二。全县有耕地77372公顷,基本农田53360公顷,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区域,晚唐诗人贾岛曾称应县“禾种、下社、寺中庄小江南”。

县城清宁公园
历史悠久 人杰地灵
应县历史悠久,已考证的文明可上溯到新石器时期。黄帝时期,应龙氏在应县境内建立过最早的古应国。战国时归赵,秦归雁门郡。西汉置剧阳县。汉又置繁峙县,晋永嘉四年(310)移入今繁峙县。唐末置金城县(故址在今县城东5千米,后徙治所至天王村,即今金城镇),并于金城县置应州。据《应州续志》载:以境内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城当其间故名。后唐天成元年(926)于应州置彰国军。宋代应州为辽所据,元朝应州领金城、山阴县。明初金城县并入应州。民国元年(1911)改应州为应县。

后唐庄宗李存勖
应县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名人辈出,有“龙凤之乡、宰相故里”的美誉。先后有五代十国时期的李克用和李存勖、李嗣源、李从厚、石敬瑭、刘知远等六位帝王,有后唐末年李从珂的刘皇后、后晋高祖石敬瑭的李皇后、宋仁宗的郭皇后、辽兴宗的萧皇后等四位皇后,还有安重诲、邢抱朴、邢抱质、高汝砺、鲍承先等五位宰相和金代的曹之谦,明清之际的左光图、鲍珍等文人学士。毛泽东读《通鉴纪事本末》时,曾对后唐庄宗李存勖(小名亚子)有过“生子当如李亚子”的批注。近代以来,曹汝谦、郑足等早期革命志士辉耀史册。1955年至1965年第一次军衔制时期,原雁北地区仅有的三位少将刘苏、刘忍、张子珍都是应县人;1988年实行新军衔制以来,应县籍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将军衔的有白吕,少将有朱玉武、王雅雄、王志中、傅廷俊等。2013年增选的两名山西籍中科院院士高福、郭正堂,也都是应县人。

革命志士曹汝谦
文物旅游 资源丰富
全县现存不可移动文物438处。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的佛宫寺释迦塔,它和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是现存最古老的纯木结构塔,属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代名寺净土寺的精雕藻井建筑魔卡传奇,在国内只有2家;近年展出的释迦牟尼佛牙舍利,已成为海内外众多佛教徒虔诚向往的圣物。古色古香的南河种寺庙群,众多的古城遗址、古墓碑刻、出土文物,还有正在考证的古应国发祥地龙首山、地质奇观石柱山、高山平原跑马梁等,共同构成了佛教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的旅游胜景,与佛教圣地五台山、北岳恒山及悬空寺、大同云冈石窟构成了“四位一体”的晋北佛教文化旅游黄金圈。
佛宫寺释迦塔
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位于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是世界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应县木塔

佛宫寺释迦塔,简称释迦塔,位于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1056)],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1195)]增修完毕,是世界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AAAA级景区。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国家文物局对释迦塔的评价是:
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最典型的实例,
中国建筑发展上最有价值的坐标,
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
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

建筑布局
释迦塔位于佛宫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4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木塔有五层六檐,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各层间夹设有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

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佛像,高11米。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

释迦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被称为“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梁思成手绘的木塔立面图

前世今生
辽清宁二年(1056),释迦塔由辽兴宗的萧皇后倡建,田和尚奉敕募建,以作家庙江津人才网,彰显家威,并有礼佛观光和登高料敌之用。
永乐二十一年(1423),明成祖率军出师宣化,给予南侵的鞑靼、瓦剌部以有力回击。回京途中,驻跸应州,挥笔书写了“峻极神工”四字。此匾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五月重装。

明正德十二年(1517),鞑靼小王子犯阳和(山西阳高),掠应州。明总兵王勋迎战,被困于应州。明武宗率师援应。十月,两军在应州血战六天,小王子败退。这次决战,给鞑靼不小的打击。从此,边境安宁了几年。第二年七月,为庆祝应州之捷,明武宗二次来应州,登塔宴赏功臣,书写了“天下奇观”四字赞美木塔。

1926年,冯玉祥军队向山西发展,遭盘踞于此的阎锡山死命抗拒,冯阎大战在山西爆发。此次战争,木塔共中弹二百余发,大受创伤。1948年解放应县时,守城的国民党军队以木塔为制高点设立了机枪阵地,木塔被12发炮弹击中。
1961年佛宫寺释迦塔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4年,在整修塔内塑像时发现了一批辽代刻经、写经和木板套色绢质佛像画等珍贵文物。1993年,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矿部华北石油局第九普查大队等十几个科研部门,对木塔塔院及周围地质状况进行详尽勘察。

2012年11月,佛宫寺释迦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

民间传说

在应县的民间传说中,将木塔的建造归功于中国传说中的木匠鼻祖鲁班。传说鲁班的妹妹与哥哥赛手艺,妹妹说在一夜里能做十二双绣花鞋,哥哥鲁班要是能在一夜之间盖起一座十二层的木塔就算哥哥的手艺高。结果,鲁班真的修成了十二层的木塔,只是修完之后土地爷承受不地铁蓝衣女住,塔直往地下陷,鲁班便举手一推,将塔分成两截,上半部被他一掌拍到了今天的内蒙古一带,留下的五层慢慢地钻出地面,就成了如今的释迦塔。

净土寺
应县净土寺位于应县城内东北隅,也称北寺,建于金天会二年(1124),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民国22年(1933)秋,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察应县木塔时,称赞应县有三件宝:一为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伟大杰作;二是净土寺的天宫楼阁藻井,超类绝伦,是国宝一绝;三是净土寺山门前的一对“披头散发”石狮,全国罕见。

净土寺

净土寺天宫楼阁藻井

净土寺石狮
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应县木塔内供奉着两颗佛牙舍利,盛装在两座七宝供奉的银廓里,经考证确认为是释迦牟尼灵牙遗骨。佛灭度后,共留下七颗佛牙舍利。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发现的两颗佛牙舍利,是南本《大般涅槃经》中记载的捷疾罗刹所隐身盗取的一双佛牙。

佛牙舍利
繁峙古城遗址
繁峙古城遗址位于应县镇子梁乡城下庄村东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址为长方形,长1120米,宽120米。城墙残高0.5—2米。1958年调查火龙帝国,地面暴露遗物有铜镞和陶豆、陶罐等残片,陶器纹饰为绳纹,未发掘。
南河种寺庙群
南河种寺庙群由位于南河种镇境内的30多处寺庙组成,其中大安寺、永镇寺、殊海寺、文殊寺为元、明期间修建,均为应县“十三大寺”之一。文殊寺始建年代不详,《应州志》载明正德元年重修,寺院有古松2株,传为印度高僧所植,元代诗人释绪溥曾有诗赞颂森重宽,聂荣臻元帅曾在该寺树下召开过军事会议;大安寺建于元皇庆二年(1313),光绪《山西通志》载:“有独峰、壁峰二塔。明洪武御制《赐壁峰诗》,刻于山门石上。宋濂撰铭。”现两通洪武御赐碑尚存。

永镇寺

殊海寺

文殊寺
北楼关
北楼关位于应县东端翠微山脚下,现称北楼口。《新唐书·突厥传》载:“颉利遣使来,愿款北楼关请互市,帝不能拒”。唐武德七年(624),唐高祖李渊同意颉利可汗的要求,开放北楼关与突厥互市。北楼关曾统领著名的“三关十八口”,包括平型关、雁门关、阳方口、团城口等。北楼关也是古代内长城边防线长期开放的最大的商贸重镇,最繁荣时商家多达三四百家。现有战国古长城、古关帝庙两处省级保护文物,还有恒山庙、岳胜堡、明长城、石头古村落、苦甜双井、点将台等一批古文化遗址。

古城堡

城门

古长城
自然生态 环境良好
应县是朔州市唯一的无煤县,基本保持了原生态自然山水风貌。自然景点主要有龙首山万亩林区、跑马梁空中平原、石柱山、塔北生态公园、龙泉万亩森林公园等。近年,应县持续实施京津风沙源、首都水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项目工程,完成了一大批生态旅游窗口绿化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6.8%,林木绿化率达28.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2%。2009年以来,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40天以上,在全省119个县(市、区)考核中排名前列。先后被评为“山西省园林县城”“中国绿色名县” “全国最佳生态宜居旅游名县”。

南山自然保护区
龙首山
龙首山古名崞山、龙山,位于应县城东8公里,与北岳恒山毗邻,东北向横卧,最高峰大头顶海拔1650.9米。龙首山万亩松林郁郁葱葱,景色宜人。浑河流经龙首山,在其脚下形成人工湖——龙潭湖,湖水面积 62万平方米,湖内游艇逐浪飘荡,空气清新,环境优雅现世修真。北魏太武帝乳母窦氏死后葬在龙首山(今娘娘墓)。金大定二年(1162),龙首山建有龙泉寺,金元时期著名诗人元好问留下了“绕渠寒流夜潺潺娱乐全才,说有蛟龙在此间。可惜九天霖雨物,一泓何事伴僧闲”(明万历《应州志?艺文志》)的诗句。

龙首山万亩生态区

龙潭湖
石柱山
石柱山位于应县城南20千米的茹越峪内,地名石柱沟。由于山体滑波,裸露出一段山体,从沟底望去,可见一幅长约100米,高约30米的由根根石柱组成的峭壁。据地质专家考证,石柱山形成于距今约4000—5000万年的始新世时期。《魏书》记载:“太和元年冬十月,南部尚书安定侯邓宗庆奏:乡郡民要飞,太原民王显前列称,谐京南山采药,到游越谷岭下,见清碧石柱数百枚,长者一匹帕拉莫,相接而上,或方一尺二寸,或方一尺,方楞悉就。时人神异之”。石柱沟群山逶迤,林木葱茏,遍布野花,且有清澈的山泉潺潺流过,是美丽的自然风景区。

石柱山
跑马梁
跑马梁位于应县城东南30公里处,相传是后唐名将李存孝据守郎岭关,在此处牧马练兵的地方,也有说是北宋名将杨六郎抗辽时,设驯马场在山上纵马奔驰过,故名跑马梁。最高峰为锅底峰,海拔高度2313米。跑马梁上松翠溪清,花香草茂,群山俯首,层峦叠翠,云雾在山腰飘荡缠绕,繁峙、应县、浑源的田畴建筑尽收眼底,一派高山平原的独特景观。

跑马梁空中森林
黄花梁
黄花梁在县城西北15千米处,古称黄花堆、神堆,是著名的古战场。周赧王八年(前307),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登黄花之上;北魏穆帝六年(313),于漯水之阳黄瓜堆筑新平城;唐景福初,李克用伏兵神堆,大破赫连铎。辽以前,原始森林覆盖,野兽出没,是著名的狩猎场,辽兴宗曾在此山狩猎,一日获熊36只。辽以后,原始森林采伐净尽,传说应县木塔即是采此山之木建起。秋季满山遍开黄花,明《应州志》称,该山每至秋天,“黄花耀金,远近起瞻,习习风来,则幽香袭人,游不厌日。”“黄花秋风”是应县古八景之一。

黄花梁
应县耍孩 惊艳世界
应县木塔名扬世界,
耍孩儿闻名遐迩。
耍孩儿又称咳咳腔,
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
源于山西应县。


传统剧目《狮子洞》(视频)上

传统剧目《狮子洞》(视频)下
根植于应县民间的古老艺术
耍孩儿源于桑干河中游的应县、怀仁一带,雁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歇后语叫“应县人唱耍孩儿,正经路道。”据应县西崔庄薄氏的记载,耍孩儿传承到薄善德已是第十七世。依此推断耍孩儿剧,可追溯到明代中期黑帮的家法,再往前就更远了。一开始,耍孩儿只在雁北一带活动,后来演出活动区域逐渐扩大,南到忻州地区,何超雄北至同绥铁路,直到黄河后套一带。清末民初,应县四乡的耍孩儿班社发展到高峰,如大柳树白家班、东关胡家班、崔庄赵家班、马岚庄李家班和唐庄的合盖园等,都是当时力量较雄厚的班社。应县耍孩儿原有四十余出传统剧目,现保留下来的有三十多出。其中《对联珠》《金木鱼》《三孝牌》《狮子洞》等戏,在群众中影响颇深。


崇拜的祖师爷——狼神
在封建社会,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崇拜的祖师爷。应县耍孩儿拜的祖师爷比较特别17岁的天空,是狼神。狼神就是应县人后唐庄宗皇帝李存勖。
耍孩儿戏有一种古规,就是在每场戏演出时,全体演职人员都必须拜祖师,要敬香叩头。祖师本是一座雕像,原为石刻唐易康。据薄善德保存的手书文字记载:“大清雍正二年(1724),碣石亏朽,改为砖竖,供于庙”。这座由石刻改成砖雕的狼神像,用的是明朝修内长城用的城砖,长45.5厘米,宽14.5厘米(半块),厚10厘米。砖的上部浮雕刻唐庄宗像,是一个带胡须的中年人。下部有阴刻篆书唐庄宗三字。画像两侧还有一幅对联:戏源祖师李天下,曲自君王唐庄宗。

清雍正年间后唐庄宗砖雕
李存勖太爱唱戏。他夺取天下、登上皇帝的宝座后,自以为天下太平,整天与伶人们唱戏、演戏,并给自己取艺名“李天下”。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戏曲,至今《全唐词》还收录有他的三首词作,分别是《一叶落》《阳台梦》《忆仙姿》。李存勖死后,家乡应县地方戏“耍孩儿”认他为始祖。因为李存勖是沙陀人,是以狼为图腾的,以后的伶人们就创作了一段流传至今的耍孩儿《泣狼神》来纪念他。

清雍正年间《泣狼神》剧本
独具特色的地方小戏
应县耍孩儿以其独特的演唱发音方法、欢快火爆的打击音乐、取材广泛的丰富剧目、别具一格的剧种风格,被称作中国戏曲史的“活化石”。耍孩儿戏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唱腔发声使用后嗓子,声音从声带后部发出,分别以口腔,鼻腔、头腔共鸣,歌以特殊的旋律,产生出奇特的音乐效果。
二是地方剧种普遍咳腔都在唱词后,唯独耍孩儿的咳腔多在唱词前。
三是处理唱词用叠褶式的唱法。如“我姜绪入深山,坐不稳马雕鞍,山前山后闲游玩。”这句词唱起来便成了“我姜绪,我姜绪,入深山,入深山,坐不稳马雕鞍,马雕鞍,山前山后闲游玩。"

这些特点,很适应宋、辽、金时期百戏杂陈的“瓦舍”演出环境,后嗓子发音宏亮深遂,比一般发声要传得远k娃,容易将观众吸引到台前;词前的咳腔,把观众快速引入情境,给词意的表达奠定良好的基础;下句的咳腔,不只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且在抒情上可补上句不足。

耍孩儿剧目《血溅乌沙》

耍孩儿剧目《杨府送印》
蓬勃的生命力
建国后,应县业余耍孩儿剧团蓬勃兴起,1954年成立的应县耍孩儿剧团不断进行改革,长年流动演出,在群众中影响很大,所以,人们把雁北的耍孩儿戏都称为应县耍孩儿戏。1963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在北京市委书记彭真等人的陪同下到大同视察,在大同市主办的地方戏曲专场晚会上,观看了应县西辉耀村高宪主演的耍孩儿戏《扇坟》,并给予了高度赞赏。

应县耍孩儿艺术团表演现场
2008年,应县耍孩儿综合艺术团成立。同年,由李圣澜、王婷主演的《狮子洞》《杀妻》在山西卫视《走进大戏台》擂台赛中一举夺得擂主。2009年,参加朔州广场文艺表演,情景剧《萧太后还乡礼佛》获金奖。2010年,应县耍孩儿代表山西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地方戏曲展演。2011年4月,央视七台《乡土》栏目组专题报道了耍孩儿几十年来的变迁。2016年5月,应县人赵永刚、史春芳夫妻,走进央视《星光大道》,一场耍孩儿《猪八戒背媳妇》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赵永刚、史春芳在《星光大道》表演耍孩儿《猪八戒背媳妇》
交通运输 优势明显
应县基础设施完备,投资环境优良。石凉、朔蔚、大应三条国干公路纵横交错穿越腹地,纵贯山西南北的大运高速公路直掠县城西北,荣乌高速公路横贯县境东西,北同蒲铁路新线穿越县城西北,大西高铁正在应县建站。同时,应县抓住铁路、高速公路过境、村村通工程、等级路改造等发展机遇,全面扩大路网规模,优化路网结构,完成了县级公路改造、高速连接线、村通水泥路、城市道路改造等一大批工程,新建县域道路总里程2700公里,形成了布局合理、干支协调、点线配套、四通八达的主体交通网络,加快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才流。
县城街角

北同蒲铁路应县过境段
新型工业 强势崛起
按照建设“新型工业创新区”的思路,经过连续几年的高强度、大力度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全县地面工业项目发展迅猛。重点以全省“一市两园”之一的新型产业科技创新园为依托,着力打造新能源、日用瓷、特色农产品加工三大基地,同步推进新型化工建材、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陶瓷产业发展到18家26条生产线,吸纳就业人员近万人。“应县陶瓷”成为中国地理标志商标,“梨花春”酿酒工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雅士利乳业项目

大刘庄光伏发电项目
应县陶瓷
应州陶瓷兴盛于辽宋时期,有著名的黄花岭古窑。应县优质瓷矿石储量丰富,现已探明有20多亿吨。1970年,应县第一家陶瓷厂——应县地方国营陶瓷厂成立,年生产能力达到30万件。并研制生产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二龙戏珠”豆青碗,获得国家“科研成果”奖广宗吧。近年,应县提出以打造中国工艺化日用陶瓷生产基地为目标,全面推进陶瓷人才培育、文化挖掘、技术创新、品牌塑造和市场开拓,走出了一条融产、学、研于一体,文化与产业交融的内涵式发展新路子。

正东陶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应县女子陶瓷乐队
梨花春酒
梨花春酒是应县的历史名酒。相传,辽清宁二年(1056)应县释迦木塔落成,萧太后驾幸开光盛典,州官呈献应州陈酿老窖,太后饮,只觉香沁五内,飘飘欲仙正典燕窝,连连夸赞。此时,正值梨花盛开,雪白灿烂。太后睹景生情,遂赐名此酒"梨花春"。千余年来梨花春酒世代相传,久盛不衰。世人誉曰:“名驰塞外三千里,味占三晋第一春。"

梨花春白酒是以应州东上寨出产的"狼尾巴"高粱为原料,用标准筛筛去杂质和蓖粮,然后进行粉碎、配料、润料和拌料、蒸煮糊化、冷散、加曲、加水堆积,入池发酵、出池蒸酒8个工序。目前,山西梨花春酿酒集团是山西省第二大酿酒企业。

山西梨花春酿酒集团生产车间
现代农业 领先发展
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以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万亩现代养殖示范园为龙头,扎实推进“南菜”“北牧”两大板块建设。2016年,全县粮食产量6.2亿斤,农业总产值达到31亿元。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生态畜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成功引进了恒天然牧场群项目,肉羊出栏和奶牛养殖均位居全省第二。先后被评为全省、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成为全省首家获得出口认证的蔬菜种植基地县。
“应州绿”蔬菜
蔬菜是应县“一县一业”特色主导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种植面积稳定到30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了15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5万亩。围绕蔬菜产业化开发,全县建有大中蔬菜批发市场12个,青椒、架豆、胡萝卜、土豆等9个菜种通过国家级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以“应州绿”冠名注册,获得山西省著名商标,远销全国30多个省市。近三年,全县蔬菜总产量平均12亿公斤,蔬菜产业收入13亿元左右。

应县架豆生产基地

天禧农业园区
恒天然牧场群
总投资22亿元的新西兰恒天然牧场群项目,共建成大西头、安营2个双倍牧场、大穗稔1个单倍牧场,奶牛存栏达到3万头,日产鲜奶500吨。恒天然牧场群项目的引进建设,使全县“北牧”板块实现了量和质的大幅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全省畜牧大县的地位。在恒天然牧场群的带动下,全县规模健康养殖小区达到200个;奶牛存栏6.01万头,同比增31.2%;肉羊饲养量120.1万只;畜牧业产值达到12亿元。

恒天然奶牛牧场群
应县紫皮大蒜
应县紫皮大蒜产于应县小石口一带,蒜皮紫红,头肥瓣大,辛辣味浓,外皮松而内瓣衣紧,做成的蒜泥可以放二、三天,色味如初不变,是精品大蒜中的极品。当地有句谚语:“应县紫皮蒜年鉴怎么写 ,马车轧不烂”,就是形容它的品质优良。应县紫皮大蒜1978年出口日本等国,1993年在“山西省农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2010年,“应县紫皮大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获准“中国地理标志”使用权。

小石口紫皮大蒜
应县北芪
应县位于恒山山脉北麓,属大陆性微温和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所产黄芪积累糖份多、干物质高,是上等的道地中药材品种。近年,县委、县政府政府把黄芪产业作为山区农村经济中极具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大力扶持,目前,有野生抚育黄芪面积3.5万多亩,人工种种植黄芪面积9万亩,年产量在1.2万吨虎啸滩,主要分布在南部土石山区,包括白马石乡、大临河乡、南泉乡、下马峪乡4个乡镇的100多个自然村,每年黄芪销售收入2亿元。

应县正宗北芪
文化旅游 方兴未艾
以木塔申遗为龙头,全县着力推进文化旅游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在文化旅游产业培育上,规划建设了文化旅游产业园,全县各类文化企业发展到29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家。重点推进木塔实质性保护加固、净土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和总投资70亿元的吉祥村落三项工程。在现代商贸物流产业发展上,依托应县铁路客货两运站,开工建设了总投资27.3亿元的经纬通达物流园、华联物流中心等5个项目。文化旅游业正在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木塔节庆活动

天津港经纬通达物流园区作业现场
舌尖应县风味小吃

应县地处塞外高原,干燥多风,历史上又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因此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也有着别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
玉米滴溜儿

上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为追求高产,本地不准种黍谷等小杂粮,大部分种玉米。因此人民的主食亦是玉米。玉米面偶食很好,但久食生厌。于是当地人发明了一种粗粮细做的吃法,“玉米滴溜儿”就是在此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玉米滴溜儿的做法:将玉米面加水搅成糊状,将一种有网眼的铁皮网子放在开水锅上,将玉米糊放入网上,玉米糊通过网眼滴入开水锅中,熟了即成蝌蚪状。将熟了的滴溜儿捞入冷水盆中冷却,然后再用葱、姜、盐、香菜、香油、味精、香醋做成汤料。吃时,捞一碗滴溜儿,将汤料浇上即可。
此食物吃起来香甜滑润,清凉解暑,既解饥又解渴。夏日农民从地里干活回来,喝一碗早晨做好的“滴溜儿”,饥饿全消,暑气全无。“滴溜儿”原只是家庭食品,由于其味美,逐渐推广到市场上极点舞曲网。在塔乡儿女看来,不卖滴溜儿的饭店就不能叫应县饭店。
油炸糕

油炸糕是应县本地最高贵的一种食品,过去,只有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庆典时才食用,也用来招待远方贵客。油糕的主要原料是黍子,黍子又称稷、秫,是粮食之中最为古老者。古代称之为“五谷之神” “五谷之长”。《诗经》载:“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说明黍子是人类祖先最早的食粮,而且食用范围很广。唐孟浩然诗云:“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说明鸡肉泡糕,古代就是好食物。
做油炸糕时,将黍子去皮磨面,蒸成糕,包以豆沙馅或土豆泥、韭菜、豆腐拌的菜馅,用本地产的胡麻油炸起泡,捞出沥油即可食。 糕不包馅,不油炸者称素糕。吃素糕佐以炖鸡肉、炖羊肉叫肉泡糕,也是本地美食。
擀豆面

应县天旱少雨,无霜期短,最适宜小杂粮生长。其中农作物中豆类品种最多。擀豆面以本地产豌豆为主要原料,磨成面,和面时佐以精蒿,以增强其韧性。将和好的面用长擀面杖擀成像纸一样薄时,叠起,刀切成条。下开水锅煮熟即可食。佐料是羊肉汤或葱、姜、酱油、香油组合成的汤料。
本地有句谚语:“擀薄切宽,一箸一碗”,说的就是擀豆面。过去,这也是逢年过节或招待客人的食品。
凉 粉

凉粉既是当地家庭食品,亦是街头叫卖的风味小吃。每到夏日,在街头闹市,景区门前,凉粉摊林立。外地人来应县,喝一碗当地的凉粉,实不虚此行。寒冬腊月喝凉粉,在应县并不稀奇。
应县凉粉有三大特点:一是含水量多。别处凉粉的淀粉与水的比例为6:1—8:1,应县凉粉为10:1,故比别处的凉粉软。因此,别地人是吃凉粉,应县人是喝凉粉。又因应县本地长的马铃薯比别处的淀粉质量高,所以做出的凉粉虽软,但又顽又筋。
二是切工精细。有的是用刀切成细丝,有的是用专用的凉粉擦子擦成细条,不管怎切怎擦,总是条丝虽细亿品赞,粘而不断,一根是一根。
三是调料制作精美。咸盐、酱油、醋、味精、芥末、葱、蒜、香菜等,佐料齐备,各味俱全。尤其是用当地生产的胡麻油炸了花椒、大料、辣椒等佐料,去渣后留下的专用辣油,往凉粉里一调,就香味四溢了。
盐煎羊肉

应县山区水草茂盛,气候凉爽温和,水肥草嫩。在此环境中的羊,常年以山上野生中草药为饲料,其肉有一种特殊的香味,用这种羊肉做出的盐煎羊肉,滋味醇正,肥嫩香烂,别具风味。
盐煎羊肉的做法:取鲜羊肉洗净切块,放入锅中,水淹肉没,加以咸盐、葱段、蒜瓣、姜片、花椒、八角,另加肉桂、砂仁、良姜、豆蔻、小茴香、香叶、丁香、陈皮、荜拨九种中药材。煮沸后慢火煎熬,直到水干肉烂。肉熟后另用蒜泥、香醋佐食。味道鲜美,故古人造字,以羊之大者为“美”。
牛腰子

牛腰子是应县独特的风味食品,因其制成品形似牛腰而命名。牛腰子的主要原料是小麦面粉,配料是白糖和胡麻油、鸡蛋、碱面。具体做法是,将面粉、白糖、鸡蛋用冷水揉合,然后发酵,发后加碱面揉和,和好后,刀切成块状,然后下油锅慢火煎炸,熟后捞出,沥油后即可食用。此种食品,绵甜润口,软硬适度,老少皆宜,是本地最佳熟食卖品,可在常温下存放多日不腐。
石子饼

石子饼亦是本县一道别具风味的地方小吃。其原料是小麦面粉、白糖和胡麻油。先将面粉掺入白糖用温水和好,捏成圆形薄饼;再将直径一公分多大的河卵石洗净放入热锅中加热,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将一半倒出,一半留在锅内;留在锅内的一半石子摊平,放上捏好的面饼梁小友,再将另一半倒出的河卵石铺在薄饼上边,盖上锅盖,继续加温,直到饼熟为止。这种饼表皮凸凹不平,表面无焦点,吃起来甜酥香脆。
羊杂米糕

来应县旅游的人在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到挂着“羊杂米糕”的小吃店异能高手。羊杂米糕其实是羊杂割和米糕的组合吃法,即在羊杂割里泡上米糕。
羊杂割亦叫羊杂碎,包括羊血、羊肠、羊的心、肝、脾、肺各种杂碎。将这些杂碎用碱水洗净,切块,放到开水锅中煮至半熟。捞出沥干,切成碎片,再加入胡麻油煎炒,炒后加水及葱、姜、蒜、辣椒、盐用慢火熬制,熟后即可食用。泡上本地产的黄米面素糕确实是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