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松台州古村落丨决要:古道边城掩小村-台州市不动产
杨柳松
地理档案
决要村位于台州市黄岩区富山乡最西边,毗邻永嘉县。富山乡位于黄岩区西南部、括苍山麓,南连永嘉,西靠仙居,境内崇山峻岭,风景秀丽。富山乡境内保存部分黄永古驿官道。决要是黄岩境内黄永古道的终点,现存部分古道、路廊与古民居。
-村景
汽车在通往黄岩区决要村的公路上行进,盘旋在黛青色的山峦之间,一路上,还有哗哗作响的溪流作伴。随着海拔的增高,一边是翠竹萦绕,一边是悬崖峭壁。山路曲折漫长,人行其中,如画中游。黄绿相间的梯田,错综起伏的山峦,似乎是亘古不变的风景。
远远望去,群山环抱,竹海葱郁,一抹青山围着一片屋宇,决要村就这样呈现眼前。村前是蜿蜒的公路,村后是连绵的大山,两条清亮的小溪顺着山势蜿蜒而下,穿村而过,房子大多沿溪而建,这个宁静的小山村就坐落在山谷之间。
-民居木花窗
这里的村民自古生活简朴,男耕女织,靠山吃山,民居建造也就地取材,以石筑造。没有雕梁画栋,没有气派台门,只有褪尽繁华的质朴。石围墙里是木结构房子,顶部覆盖着鱼鳞瓦片,偶有古朴的木窗花。石墙上爬满青藤,房前屋后除了野草翠竹点缀,也有红豆杉、樟树、板栗等古树,得好几个人才能合抱。溪水潺潺,一路有石台阶、石板路,隔着不远,还有石矴步,块块石矴排列在河床,方便人们行走。
-石矴桥
依山傍水的老房子,颇具沧桑古意。徜徉在决要村,忽而临水,忽而过溪,忽而转折于青砖土墙之间。墙面还留有不同时期的各类标语,岁月的留痕,恍如在这里凝固。
大门往往都那样随意敞开着,屋前阳光泻下一地的金黄,屋前的桂树开着花。老母鸡咯咯地炫耀个不停,主人在屋前屋后忙碌着。光线投在褐色的木板墙上,屋檐下沉默的老人,安详地坐在竹椅上。一份宁静,一份安然,悄然弥散于这深山古村之间。
据《决要陈氏宗谱》记载,乾隆年间,决要村就已形成。在北宋年间,他们的始祖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到此地,但后来不知因何缘由,陈姓人在这一带突然消失了。到了元朝,移居仙居的八世祖陈月楼举家迁回,才逐渐繁盛起来的。现村里有三百多户人家,其中两百多户姓陈。
关于村名的来源,村里的老人有自己的说法,这与黄岩、永嘉两县争要有关。从马安山向西,大约有十几个村庄的水都流向永嘉,原先都属于永嘉。据说在今天马安山岭头庄永灵庙内,还有一只香炉,上面铸有“永嘉五十都”字样。
民国时期,黄岩的经济比较发达,附近的宁溪、乌岩、小坑、溪头都有集市口,便于山区群众定期进行畜牧农副产品交流和贸易,而永嘉各地都没有集市口。因此,马安山以西的十几个村庄的百姓,强烈要求把本村划到黄岩县。后经省里一位官员的调解,终于将这十几个村庄,划归黄岩县管。“决要”意为决心要在这个地方。在当地方言里,“决要”发音同“决好”,也是后来两地矛盾化解后的见证。
-潘氏宗祠
村里还留存陈家和潘家两座宗祠。陈家祠堂被改建成村里的文化俱乐部,但里面还挂着不少先人的照片。祠堂门口有一溜的石柱础,被人坐得异常光滑,这些柱础是原来宗祠留下的。潘家祠堂则在村边的山坡上,还留着以前的木门。村里还有一个关帝庙,一个观音庙。庙宇都是近年重建的,只有关帝庙里的三棵古树,高大挺拔,高耸入云,沉默着守护着这个小山村。
决要村位于黄岩、永嘉两县的交界,自然也是交通要地。黄永桥边不远处,便是沿岩路廊,那是黄岩境内黄永古驿官道的终点。路廊前还有黄岩永嘉的分界碑。黄永古驿官道始于明清之际,沿山形由东向西,从宁溪镇王家店起点经富山乡境内的半岭堂、半山村、鞍山村、北山村,到达决要村,沿岩路廊入永嘉县张溪乡,是古代黄岩西部通往永嘉的重要交通枢纽。现存黄永古道,沿途保存路廊四处,石梁桥一座,全长约15公里。
古道上在过去是相当热闹的,传递文书的,贩卖货物的,赶考求学的,无所不有。当然,从古道走过的最庞大的队伍,恐怕是担私盐的和掼树的。
不外乎人是最廉价劳动力,也没有别的法子,穷人只好结伴出门冒险赚钱,担私盐和掼树在民国年间都是有风险的。盐是生活必需品,官盐垄断,私盐价廉物美,却被官方禁止。而担私盐有钱,也要被强盗记挂。所以,那时候,挑私盐最怕遇到的就是盐兵和强盗。
-沿岩路廊
古老的驿道和驿站,坍塌在历史风雨中,现存的路廊也已残败荒废,但大多还供奉着一尊佛像,是路廊神泗州大圣。村人大多说他是玉帝的侄子,因为犯错才被贬去管路廊。
石头铺就的山路,一头连着大山,一头通往山外。而今走在古道,块石路面上杂草丛生,清寂无人,只有风吹树叶的唰唰声,铺天盖地的绿意,从四面八方袭来,偶有小鸟飞过头顶,受惊的无名小动物,匆匆地钻进路边的草丛里。
古道荒僻,路廊寂寞。古道上的那个集美丽、神秘、贫穷、倔强的小山村,依然蛰伏在苍莽的大山深处,不动声色地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供稿】台州市档案局、市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