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松只要认出其中一个字,就是轰动世界的大事!-新民周刊
杨柳松
文 | 姜浩峰
今年早些时候,我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看到过它——比指甲盖略大的几片东东,其上所刻,在我这肉眼凡胎看来,根本是一片模糊。借助手机的微距拍摄功能,总算基本看清笔画。
没成想,这东东,竟然成了“世界记忆”。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消息——
中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宾夕法尼亚大学陈列的甲骨残片
宾夕法尼亚大学陈列的甲骨残片(局部)
说说我的亲历——尽管学过一阵子篆刻,认识一些大篆、小篆,懂点儿金文、石鼓文的粗浅知识,但看到宾大博物馆这几片甲骨上的字,还是一个不认识。想来,虽然如今以卖文为生,特别是以汉字作为“基本生产资料”,可如果时光倒退三千年,我仍然是个全文盲。
教育部官网截图
不过,倒也不用妄自菲薄。毕竟,就甲骨文来说,就连郭沫若也未必认得全。
尽管郭沫若著有《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等一系列在中国学术史上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并且这些著作大多涉及到殷商和周代文字,尽管郭沫若对数千片甲骨文逐条进行释文考释,而且对断片缀合、残辞互补、卜法文例、分期断代诸方面每有独特创见;但是,其研究成果仍被学界一些人认为有很大差错,半个多世纪以来,屡屡有反驳郭氏的文章问世。
晚年郭沫若
话又说回来,即使郭沫若所释甲骨文字全对,他也不过自称看明白了一千字左右。
然而,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甲骨文不重复的单字约四千五至五千字——因未全识读,故无确切数。换言之,郭沫若能够解释的甲骨文单字,不过已出土甲骨文数量的四分之一而已。他认不全,确实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商晚期兽骨甲骨文
在郭沫若前后,包括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等人都对甲骨文有一定研究。
因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而被学者陈子展教授称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他们对甲骨文的研究,可谓“固已极一时之盛”。
甲骨四堂——董作宾(上左)、罗振玉(上右)、王国维(下左)、郭沫若(下右)
我觉得,这四位先生能成为甲骨文研究的先驱,自然与甲骨发现的年代有关。
1899年,亦即清光绪二十五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请来太医治病。太医开出的药方中有一味“龙骨”。王祭酒的家人跑到药房抓药回来。王懿荣看到上面竟然刻有文字——这位负责国家考试的祭酒大人,看着这些有点像篆文又完全不是篆文的文字,仔细研究,确认为比篆文更早的文字。王大人到药店询问老板,才得知所谓“龙骨”系从河南安阳小屯村贩运而来。由此,殷墟的秘密被公之于众。
王懿荣
当时光进入20世纪,自然有了第一个甲骨文识别的高峰。然而,随着时光流逝,对甲骨文痴迷者渐渐稀少。特别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曾经出现过一股汉字拉丁化的潮流。那时候,差点儿国家就准备弃用汉字。如果当真,如今我们中的大多数,将连繁体字、简化字等都认不全!
拉丁化汉字出版物
按照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的说法,百年来,汉字曾经出现过至少四次危机!甚至达到“废灭汉字”的地步,就是要找一种文字来替代汉字——1920年代赵元任提出国语罗马字,1930年代瞿秋白提出拉丁化新文字,还有钱玄同主张的直接借用世界语,其本质都是想用字母文字来取代象形会意的方块汉字。
简化汉字总体上是成功的
好在新中国适时抓住机遇,既拿出了汉语拼音方案,又做到了简化汉字。如今,我们追寻祖先的文明,探求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终究又想起了甲骨文。
毕竟,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这为研究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则标志着全世界对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对于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甲骨文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于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已被破译的甲骨文
在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之前,中国文字博物馆曾发布《关于征集评选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的奖励公告》,其中提到,对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5万元。”
其实吧,用已破译的千把字,就能大致通读一些殷商文字。目前释读的“瓶颈”,大致为——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因无文献参证,不便确认的;在方法上无大的突破,旧法释难字不足以有大作为的;因材料问题,大多研究者无法得到第一手资料,使研究颇受局限。
当年的国学大家,包括甲骨四堂都无法破译的甲骨文字,无疑,是真正的“硬骨头”了。但我相信,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在大数据时代,或许还真有办法“啃”下一二口呢。
中国文字博物馆展示的甲骨
转载请后台联系周刊君,获得授权!
转载时,须注明作者、出处和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