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松台剧已经不需要道明寺了-Vista看天下智库

杨柳松台剧已经不需要道明寺了-Vista看天下智库

杨柳松


这几年台剧剧情的一大特色就是“人文关怀”。尽管免不了对社会不公、对体制的控诉,但它的基调仍然是温润的。台湾从2000年后经济发展放缓,可相对的文化活动、公益事业却有飞快的进步,恐怕是体会到赚钱不是最重要目的后,过去一心向钱看的社会氛围压制了太多隐而未现的问题,进而转向关怀个体。
《流星花园》重播,让许多人的思绪一下回到17年前。尽管当年那些令人感动的台词,现在看起来尴尬的不行,但那时追剧的过程很多人仍历历在目。
《流星花园》是台湾偶像剧的开山鼻祖,从此之后,台式偶像剧如倾泄般输入大陆甚至东南亚。比如《星星知我心》赚足了当年观众热泪,《一剪梅》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主题曲;琼瑶小说改编的《庭院深深》《几度夕阳红》《梅花三弄》等剧风靡了整整近20年,古装剧有《戏说乾隆》《新白娘子传奇》等。

《新白娘子传奇》。(网络图)
但很多人对台剧的印象,最终就停留在2011年那部《我可能不会爱你》,除了当年高收视高话题获得多项大奖外,韩国在2015年亦翻拍此剧,在不少人眼里算是“台剧最后的辉煌”。
2010年后,大陆凭借资本的力量已经建立起完整的娱乐产业链,开始逆输出台湾,如《甄缳传》《琅琊榜》等剧便在台湾掀起热议话题。娱乐产业就是在比砸钱,台湾在规模预算上都不如大陆下逐渐失去优势,台剧的“没落”其实映衬出的是两岸实力的此消彼长。
近年来,台湾人民意识到真实生活并不如偶像剧里都是粉红泡泡那么美好,台剧开始呈现把年轻人“打回现实”的桥段。对照着近几年台湾年轻人出走大陆,从2014年的《第16个夏天》,2016年杨丞琳主演的《荼靡》,到2017年《酸甜之味》都不约而同提到去上海工作,面临不得不与爱人亲人分离的困境。
台湾的制作团队从真实社会情况、从残酷的青春和历史中找到了一些灵感,也找回了社会共鸣,在几年底潮后,这两年又陆续出现了几部口碑爆棚的戏剧作品。
2017年植剧场推出的《花甲男孩转大人》无可争议地是近几年台剧巅峰之一,它的剧情倒也不宏大,反而很简单,就是一个乡下家族成员间吵吵闹闹的故事:歌手卢广仲饰演的郑花甲是郑家长孙,某天接到祖母病危的消息,急忙南下回乡下老家见祖母最后一面,正当家族都因后事乱成一团时,他发现祖母“还剩一口气”,到底是什么让祖母咽不下最后一口气?父辈花字辈五兄妹互相指责,花字辈的孩子们各有各的问题,祖母的病危让一家团圆,也让家族面临崩裂。

《花甲男孩转大人》。(网络图)
这部剧的剧情基调很荒谬、轻松有趣,情感描述相当细腻,其中一段七分钟一镜到底父子两人边走边对骂的片段在网上引起轰动,可爱亲切却也让人产生很大共鸣,家族成员就是祖母的生死中,边吵闹边和解。
卢广仲在片中饰演的郑花甲是位Loser,复读了三年,又延毕了两年,28岁本科还没毕业,简直一无是处,前途一片黯淡,人生注定就是要回老家接他父亲的班在庙里当乩童。
郑花甲这个角色引起不少年轻人共鸣,也跟现在台湾社会氛围有些微妙关系;早在90年代中期,日本面临泡沫经济后的不景气,而拍出了如《悠长假期》这类描述年轻人非典型生活,却根基于现实生活的趋势剧。现今台湾年轻人也面临着上升流动不易,胜负已定的处境,他们转而去思考如何跳脱主流价值,追寻“活着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无独有偶,2017年电影《大佛普拉斯》这样乡土题材的成功,一反过去人们对“乡土剧”的印象:婆婆妈妈、家族恩怨、小人物脸谱丑角化;现在的乡土题材剧更偏向人生百态,人人都是有喜怒哀乐、有欲望贪婪,有不堪,同时又带着人性亮点的活生生个体,从这个视角中,超越了城乡,看到更多的是人性。
近几年台湾的“职场剧”亦交出了不俗的成绩单,2015年《出境事务所》用四位年轻人进入葬仪社工作的经历,带出葬仪社每天工作实况,年轻气盛的主角,每天见识了生死后,他们的人生观会产生些什么改变?会用什么态度面对各自的人生问题?死亡一直是大部份人避而不谈的禁忌话题,这部剧成功的地方就在于用诙谐有趣又不失庄重的方式直面了这人人都终将遇到的课题,当年这部全部以客家话对白的剧在网上引起热烈讨论,也是获得该届金钟奖最佳编剧。

《麻醉风暴2》。(网络图)
2017年《麻醉风暴2》是医疗剧的一次新高峰,在2015年的首部《麻醉风暴》短短的六集里,即以麻醉医师的视角引出了台湾医界的各种问题,包括医患关系、脆弱的医疗体系、医药勾结等黑幕;在第二部里,更由一场地铁大型爆炸案切入医界背后庞大的利益关系,这部剧表面教科书级地完美还原了台湾的医疗现况,实则在讨论台湾自从1995年实行全民健保后,医疗系统产生了些什么质变,这些质变带来的贪婪与虚伪,又怎么一步步侵蚀着年轻人的信念,整部剧节奏明快,就像连环爆般简直让人喘不过气。
这几年台剧剧情的一大特色就是“人文关怀”。尽管免不了对社会不公、对体制的控诉,但它的基调仍然是温润的。台湾从2000年后经济发展放缓,可相对的文化活动、公益事业却有飞快的进步,恐怕是体会到赚钱不是最重要目的后,过去一心向钱看的社会氛围压制了太多隐而未现的问题,进而转向关怀个体。
台湾已经很久没拍古装剧,在收视考量下,需要砸钱比排场的古装剧不符合成本,远远比不上大陆,不如从大陆引进报酬率更大,这造成古装剧人才已经断层,无以为继。现在稍微有些野心的导演,更愿意拍的是基于近现代史,已有文本可改编的历史剧,其中,2015年曹瑞原导演的《一把青》就被认为近十年台剧的封神之作。

《一把青》。(网络图)
《一把青》改编自作家白先勇的小说,故事起于抗战末期的1945年,全国在战胜的氛围中一片欢欣鼓舞,但在抗战中耗尽力气,残存下来的空军飞行员,又再度投入了蠢蠢欲动的内战当中。故事主要描述三位飞行员与眷属间的故事,即使在这不知有没有明天的动荡时代前,他们仍然勇敢去爱,去守候,去面对生离死别;而后半部,他们随着国民党到台湾之后,比前半部更为纠心,他们的男人为党国献出了青春与生命,最后换来的是永远活在白色恐怖的阴影之下。
《一把青》文学性与戏剧性兼备,是2016年金钟奖最大赢家,夺得六项大奖;同年亚洲电视大奖亦囊括五项大奖。这部剧内核不是战争,而是几位女性的人生故事,做为军眷她们一路飘泊,相互扶持,从天真的少女成长为沧桑世故的女人,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引人共鸣的好剧,一定紧贴着时代脉动,它们是社会切片与生命经验的对话。而曾经跌到谷底的台剧,在近几年也终于有一些“新”东西出现了。但这到底是能搅动一滩死水,还是激起涟漪后归于死寂,现在仍是未定之数。
责任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