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格披萨团购【视频】14陕西宝鸡——Day 20四川成都(持续更新中............) 2017摩托车穿越中国之旅Day-旅行记之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视频】14陕西宝鸡——Day 20四川成都(持续更新中............) 2017摩托车穿越中国之旅Day-旅行记之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你也许还会担心自己势单力薄,无法获得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我却一遍又一遍从自己的故事里发现:如果你知道要往哪里去,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

Day 14:宝鸡——宁强
每次早晨要出城的话,我都会早早的起床,今天也不例外,一早起来收拾好行装出发,昨晚跟小辉说了我出发早,他们早晨还要工作,所以让他不用送我了。
一早出发,顺着导航指引的方向穿城而过,离开宝鸡市区,一直觉得哪里不对劲,出城后道路一直特别差,都是土路,直到走到一处山体滑坡处我才明白,我走错路了,准确的说应该是导航给我导上了另外一条路。
本来预定路线是从金台区出市区进入S212去凤县方向,可是却返回到昨天的原路陈仓区走了S210去往太白县方向了。

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滑坡这样的路心里不免有些紧张,在大山里最怕走错路了,不过查了地图这条路可以一直通到留坝,问了当地人说这样的土路还有三四十公里,我便放下心来往前走了。

远处的一家不知是寺院还是道观,有知道的朋友可以来说一下。
向前走了大约也就三十公里,出现了一条在修的路,只是粗粗的扑了一层毛石压紧,路面很粗糙,车子骑在上面很不好控制郑奇松,不过要比刚刚的烂路强了很多。


行进于秦岭中,天气虽然炎热,可也会时常出现清澈甘洌的山泉水。(都说秦岭中有蛇,每次来到水边都很害怕遇到。)

在一处休息区,遇到了几个南方开车来玩的叔叔阿姨,帮他们拍了几张合影后他们也给我拍了一张。

沿路向前,闻道好大一股白菜的清香,我在想这盛夏哪里会有那么多的白菜呢。

走上前去果不其然,地里面有人在收白菜,其实我自己家的菜园子也种白菜,可是我门东北都是在秋收白菜,夏天收获是第一次见到。

沿着路一直走,前面应该就到太白县了。


太白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南部,地处秦岭腹地,因秦岭主峰太白山在境内而得名。境内海拔最高3767米,最低740米,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县城海拔1543米,是陕西省107个县中海拔最高的县。
太白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年平均气温7.7℃,夏季平均气温19℃,是名副其实的“天然空调城”和冬赏瑞雪、夏避酷暑的胜地,“太白积雪六月天”是有名的关中八景之一。

早饭还没吃,在太白县一个肉夹馍,一碗醪糟,美的很!(醪糟!我是不是属于酒驾了!)


这好像是个寺院,家是这附近的朋友可以留言高速我这些寺院或者道观的名字或者历史。

过了太白县,于关山中遇到一位出家的女师傅,装扮上来看也是远道行脚的僧人,聊天中得知她是从浙江温州出发,一路行脚去峨眉山修行的僧人,我们聊天时,边上有以为一起休息的大哥也是学佛的居士,说要开车搭她一段,师傅说僧人行脚只可以走不能借助交通工具,大哥又要给他些吃的,师傅又说身上不可以带食物,时辰不到也不可以吃。
后来结束旅程后我偶然在资料上看到一段辽宁海城 大悲寺的僧人托钵乞食修行的介绍才了解了真正修行的僧人应该是什么样的,遵守着什么样的清规戒律,他们才是真正严格遵守信仰在修行的人。
(行脚又作游方、游方、游行。谓僧侣无一定的居所,或为寻访名师,或为自我修持,或为教化他人而广游四方。游方之僧,即称为行脚僧,与禅宗参禅学道的云水同义。)

进入汉中界留坝。
留坝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市北部。地处秦岭南麓,汉江上游,“面巴蜀而背秦川”,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暑(谁告诉你的夏无酷暑,老热了,我们黑龙江的夏天才叫夏无酷暑呢),冬无严寒。地质地貌特征独具特色,历史悠久,资源丰饶,交通便利,历代为栈道交通要道,素称“秦汉咽喉”之地。
东西长46.4公里,南北宽67.2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城关镇,距西安367公里,距汉中85公里,其林业用地272.5万亩,农用地8.9万亩,为陕西省林业县之一。

夏商时,境域属梁州;周并梁于雍,境域属秦地雍州。
春秋时期为羌人所居;战国时期属白马氐管辖。
秦代,境域隶属汉中郡。后划归陇西郡,统属“故道县地”。
西汉时,境域南部属汉中郡褒中县地,北部及西部属武都郡故道、沮、河池三县地。东汉时期,境域仍之。张鲁据汉中,改汉宁郡,本境南部属之。
三国时期,本境为蜀魏相争的重要地带。魏元帝景元四年(263),魏将钟会率兵入汉中。264年,蜀国灭亡,本境归魏,属武都郡故道县地。
两晋时期,本境归益州,属武都郡河池、沮、故道三县地。其南部属汉中郡褒中县。
南北朝时期,境属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本境属南岐州故道郡凤州;西魏废帝三年(554),改故道郡为归真郡,改南岐州为凤州。本境南属汉中郡褒中县,北属归真郡梁泉县(凤县)。北齐废帝乾明元年(560),本境北属梁泉县(凤县)闪酷网,南属褒中县。北周大成元年(579),本境属两当郡梁泉县地,后属顺政郡灵道县地。
隋代,大业三年(607),废凤州置河池郡,治所梁泉县,本境属之;大业十三年(617),河池郡太守萧瑀以郡降唐,本境随之归唐。北部属河池郡梁泉县地,南部属顺政郡褒城县。
唐代,初期和中期,境域均属河池郡梁泉县地。乾元元年(758),改河池郡为凤州,境域属之。南部属山南西道兴元府褒城县。
五代时期,境域属凤州梁泉县地。后梁贞明元年(915),蜀主以王宗瑶为东北招讨使,攻克凤州,本境归蜀。后唐同光三年(925)九月,魏王遣郭崇滔为招讨使,率兵伐蜀,本境归后唐。后汉天福十二年(947),蜀主命山南西道节度使孙汉韶攻克凤州,设行营,本境复归后蜀。后周显德二年(955)十一月,本境又入后周之梁泉县地。
北宋时,本境北部属陕西路(后改为秦凤路)凤州梁泉县地。南部属利州路兴元府褒城县地;南宋本境归兴元府(今汉中)管辖。端平三年(1236),蒙古兵攻克武休关,本境归元。
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本境遂为兴元路沔州所管。至正二十三年(1363),境域由兴元府凤州管辖。
明代,洪武三年(1370),设留坝巡检司,地属凤翔府凤州。洪武七年(1374),归汉中府凤县辖。弘治年间(1488~1505),迁留坝巡检司驻废邱关(留凤关)。正德年间(1506~1521),移留坝巡检司驻柴关(柴关岭),县地北属凤县,南属褒城县。
清代初,境沿用明代建置。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汉中府水利通判迁驻留坝,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5)十二月,设置留坝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6)正月老娘泪,将凤县南星(留凤关为界)以南,褒城县武休关以北,划归留坝厅管辖,东与洋县松坪子交界狐狸送葡萄,西以沔县黑河为界,改汉中府水利通判为抚民通判。乾隆三十九(公元1775年)十二月,升汉中府抚民通判为总捕水利同知,主理留坝厅行政事务,兼理凤岭(酒奠梁以东)、柴关驿务,隶属汉中府。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治所移至留坝。
中华民国2年(公元1913年),改留坝厅为留坝县,隶属陕西省。民国3年(公元1914年)1月,废汉中府,设汉中道,留坝县属之。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撤汉中道,直属陕西省。民国24年(公元1935年),汉中设为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留坝县属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2月2日留坝县成立人民政府,隶属陕南行政公署。1950年1月,将褒城县的铁佛殿镇划归留坝县。1951年,设南郑专区,留坝县属之。1954年,南郑专区改称汉中专区,留坝县属之。1958年12月29日,撤销留坝县置,划归凤县管辖,隶属宝鸡专区。1961年1月15日,将留坝县辖区划归汉中市管辖美丽的万物。1961年9月2日,恢复留坝县置,隶属汉中专区。1968年,改汉中专区为汉中地区,留坝县属之。1996年6月,改汉中地区为汉中市,留坝县属之。

一路风光美不胜收,高山小溪,潺潺流水。


此时的房屋开始显现出比较接近于四川这边的建筑风格了。
四川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少雪,风力不大,雨水较多。于是平房瓦顶、四合头、大出檐成为民居的主要形式。阁楼亦成了贮藏隔热之处。由于多山,山区民居不十分讲究朝向,因地制宜根雕制作技法,且天井纵深较浅,以节省用地面积。四合院住宅的屋顶相连,雨天可免受雨淋之苦,夏日不致使强烈的阳光过多射入室内。





借着看景色为由停车休息下。确实非常的美。



石门水库,围绕在群山中的一条绿丝带天霜河白。

石门水库位于陕西汉中市境内,属于褒河中游上的大(2)型水库。水库于1969 年开工,1973年开始蓄水,1979年竣工。2001-2006年对大坝进行了除险加固。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防洪、养鱼的大型水库。库坝呈弓形紧扼两山之间,大坝以上流域面积3861平方公里,总库容1.098亿立方米遗产三部曲,枢纽工程由拱坝,河床电站,东、西干渠渠首及反调节池等建筑物组成。渠系工程包括东、西、南三条干渠,总长87公里。

石门水库为典型的峡谷型水库,库区位于褒河中上游,北有秦岭,南有巴山,山峦起伏,沟汊众多,植被良好。水库历史文化积淀丰富,旅游资源丰富,2002年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主要由自然景观、工程景观和人文景观组成,分为山河堰、鸡头关、石门三大景区,规划占地6875公顷。景区内有东汉时期世界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通车隧道——石门遗址,有与万里长城、大运河齐名的古代交通大动脉——褒河栈道,有以“石门十三品”为代表的汉隶书法瑰宝——石门摩崖石刻,以及曹操的“衮雪”,张良的“玉盆”,郑子真的“石虎”等,还有“萧何月下追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褒姒一下值千金”等历史典故,是汉中风光优美宜人的旅游胜地。

过了石门水库特大桥,走个约十几公里就能看到石门栈道,悬崖峭壁上的路。
石门位于汉中市北约20公里褒谷南口,呈洞状,南 北向,在褒河西岸,与河道平行。石门东壁长16.5米,西 壁长15米;南口高3.45米,宽 4.4米;北口高3.75米, 宽 4.1米。隧道与栈道在同一水平线上。洞内无斧凿痕迹,是以火烧水激之后开凿而成的。关于石门开凿年代,有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汉初刘邦以及秦人开凿的几种说法。褒河石门栈道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交通隧道之一。
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栈道,是石门最耀眼的文化精品。全长235公里褒斜栈道,是古代沟通南北的军事要冲。人们常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自春秋战国以来,古人为了翻越秦岭天险,沿河谷悬崖凿孔,横木为梁,立木为柱,上铺木板、装上栏杆形成栈道。车马悬空行走,极为壮观,它南起汉中褒谷口,北到眉县斜峪关,故称之为褒斜栈道。
秦岭古栈道示意图(此图片来源网络)
石门水库的修建使古老的栈道沉没在茫茫的水晶宫中,而如今石门旅游大开发,石门旅游公司在古老栈道基础上,抬高路基近八十米,恢复了这一古老的栈道奇观。这条仿古栈道南北走向全长3.6公里,投资987万,将古栈道的多种建筑形式一一复原,重现栈道辉煌。山谷地形复杂,为了在陡峭的山壁上开辟道路,古代劳工者依据不同地形,创造了多样的道路形式。“平梁立柱式”“石基式”“多层平梁立柱加棚盖式”“千梁无柱式”等多种形制在这段栈道当都有所体现。
离开古都长安,沿着褒斜道走进南端的褒谷,这里两山对峙、立壁千仞、水流湍急,成为褒斜栈道的一处障碍。《史记》中这样记载:“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谷绾毂其口。”早在东汉永平六年,汉明帝刘庄在重修褒斜栈道时下诏书,用“火烧水激”的办法在这里开凿了一个长约16米,高宽各约4米的穿山遂洞。这是世界交通史上最早的通车隧道,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空前壮举。

石门的开通使褒斜道全线贯通无阻,文人骚客、朝廷官员、游子商人游览石门风光、走过石门后都被石门的壮观和工程的艰巨所深深震撼,纷纷在石壁上记事写诗,以抒情怀,其主要内容是记载石门、褒斜道及山河堰古代工程的开通、修复情况以及赞美褒谷壮美的山水风光。这些石刻以石门洞为中心,慢慢形成了浩如烟海的石门摩崖石刻群,在一百多方石刻中以汉朝至宋朝的十三块最为著名,被喜爱中国书法的日本书道界称为:“汉中石门,日本之师”。曹操的“衮雪”、张良“玉盆”、郑子真“石虎”苍劲浑朴,运笔流畅,尤其《石门颂》、《石门铭》自古被推崇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楷模。
从长安到成都,栈道最兴盛的时期有栈阁九万余里,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这些凌空飞架的栈道,蜿蜒与青山之间,湍急的绿波之上,时而一廊、时而一阁、时而一亭、时而一楼,相当的华丽和考究,它们都是栈道邮驿设施的一部分。
栈道从发明开始,就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褒斜道北出斜谷可直逼长安,入南谷褒谷则可轻取川蜀,在军事地理位置上有着进可攻、退可守的余地,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发生在这里最辉煌的战争要算楚汉相争,著名的历史战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发生在在这里。
公元206年,鸿门宴之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项羽的本意是要把刘邦赶出关中,可是弄巧成拙,汉中这块有着“天汉”之称的风水宝地偏偏成就了刘邦。刘邦沿着子午道离开关中时为了防止追兵追击,烧毁了子午道,后来又听从张良计策,烧掉了通往关中最为便捷的褒斜道,表示他将永居汉中,再也不会和项羽争夺天下,用来麻痹项羽。在汉中休养生息,重整军队的刘邦在萧何的劝柬下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暗渡”出散入秦,取得关中,为他以后统一天下建立大汉王朝奠定了基础。

后来经过了一个叫做武侯镇和诸葛古镇的地方,可是总是感觉没有古色古香的分为,只不过是为了吸引旅游而建造成了仿古的风格。
武侯镇位于勉县城西5公里处,是历史名镇。镇内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深山区,中部是浅山丘陵,南部为平川地带。国道108公路、省道309公路沿镇而过,交通便利。境内有武侯祠、马超墓、古阳平关城墙、诸葛亮读书台、万寿塔等文化旅游景点。

到了武侯镇,此时早已过了汉中市,说明已经翻过了秦岭,回想这一早,五点半不到就出发,偏偏被导航导出了事先安排好的路线,成功的给我带上了一条正在施工的路上,跑了三十多公里烂路,快死的心都有了,突然又出现了好路,而且由于修路封路,大车是过不来的,所以基本周围没有什么太多的车,随后又经过几次好路烂路的变化,,不过风景总的来说还是很好的。

诸葛古镇选址紧邻勉县诸葛武侯祠,易形成游客聚集,南邻汉江,与定军山南麓相望,周边马超墓、古阳平关等景点相隔距离非常近,作为一个大型旅游集群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娱、购”等方面必须要具备优质的配套设施。远景设计院将它打造成为一个集“吃、住、娱、购”为一体的三国文化浓郁的古镇。
古镇具有浓厚的三国文化,因此设计专题性三国文化、诸葛文化、军事文化等的主题展览馆,如冷兵器博物馆、廉政馆、忠义堂等,这样的业态可以和周边的观光旅游产业优势互补,并作为整个景区中文化与商业相结合的一环。使之成为具有浓郁三国文化和汉文化特色的建筑带。这样既可以为游客提供一个文化展示平台,也可以成为一个新的文化旅游景区来吸引游客。

途径勉县新铺镇时,路遇大堵车,窄窄的山路容不得从边上错开,两位开车去钓鱼的大哥也在我边上堵着,看我骑摩托车旅行的,和我聊了会,后来说带我走一条小路,我跟着他们从国道折回,然后下到路边一个小村子里绕了几公里后来下到了一个土路上折腾了二十几分钟,绕过了堵车路段,道谢后和二位大哥合影留作纪念。


本以为过了这段堵车路段就可以畅通无阻的到达宁强县了,结果才发现我是错误的。

后来的好几十公里不光是路烂,而且灰超级大,每次有大车从身边过的时候,就看不清楚东西,就在这样的路况下坚持了三十公里,平安到达宁强,可是到了宾馆再看整个人已经超级狼狈了。


到了宁强,进入宾馆马上洗了个澡,换了一身衣服出去简单吃了点东西。
汉中面皮:
面皮为传统特色小吃之一,多使用小麦面粉制作,也有米粉或其它淀粉制作的。
一般凉拌食用(部分地区有炒面皮),种类繁多,制作方法各异,调拌也各具特色,口味不同。主要有:汉中面皮、萧县面皮、秦镇米皮、岐山擀面皮等。
面皮历史久远,面皮传说源于秦始皇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有一年陕西户县秦镇一带大旱,稻谷枯萎,百姓无法向朝廷纳供大米,有个叫李十二的用大米碾成面粉mc赵小磊,蒸出面皮,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吃后大喜,命每天制作食用,形成了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

Day 15:宁强县——四川-绵阳-梓潼县
其实对于宁强县我还是早有耳闻的,还记得有一部孙红雷主演,叶广苓小说《青木川》改变的电视剧《一代枭雄》里就曾多次提到过这个名字,其实剧中那个风雷镇就是宁强附近的青木川古镇,而孙红雷主演的何辅堂的原型就是青木川镇的魏辅唐,由于昨晚天色已晚,去青木川镇需要改道90公里,需要赶夜路,出于安全考虑就放弃了青木川的计划。
早晨早早起来,一晚抄手解决早饭。这不就是我们北方的馄饨么?

要出城时看见了一个路牌,终于要进四川界了。

汉江,又称汉水,汉江河,为长江最大的支流,现代水文认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境内,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张子健老婆。
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汉江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河长1577千米,流域面积1959年前为17.43万平方千米,位居长江水系各流域之首;1959年后,减少至15.9万平方千米。干流湖北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长约925km;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河谷较宽,沙滩多,长约270km;钟祥至汉口为下游,长约382km,流经江汉平原,河道婉蜒曲折逐步缩小。


终于进入四川了。
棋盘关,又称七盘关,在今四川广元东北与陕西宁强间的七盘岭上,位于川陕交界咽喉处(陕西宁强黄坝驿乡与四川广元转斗乡的分界线)的七盘岭上,号称西秦第一关。是四川连接秦岭以北的东北、华北、中原以及西北的唯一道路枢纽。自古以来,七盘关都是四川北部与陕西交界的一处重要关隘,它与白水关、葭萌关、剑门关一起,被称为川北四大名关。



一直在想这个大山洞是做什么的呢?

广元千佛崖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摩崖造像始于北魏时期,历经了近1500年,在高45米,南北长200多米的峭壁上,布满了造像龛窟,重重叠叠13层,密如蜂房。只是在1935年修筑川陕公路时,有一半以上的造像被毁,如今仅存的龛窟有400多个、大小造像7000余躯。千佛崖临江而建,颇为壮观,川陕路从其下方通过,形成了江、路、山、佛的有机统一




进入广元后,由于需要穿城而过,在市里耽误了一个多小时,填饱肚子先。

跨越四千多公里,从黑龙江畔来到了广元的白龙江畔。
广元白龙江大桥。
白龙江,长江支流嘉陵江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与四川若尔盖县交界的郎木寺,流经甘南州的迭部县、舟曲县、陇南市的宕昌县、武都区、文县,在四川广元市境内汇入嘉陵江。


进入剑阁县。
剑阁县隶属四川省广元市,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结合部,位于四川省北部,广元市西南部,守剑门天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川北金三角”、“蜀道明珠”等美誉。



剑门关景区内有一间志公寺,对于这座寺院没有太多的了解,不过看外观貌似是很有年代了,有知道的朋友可以留言给我讲讲这座禅寺的历史和情况。

志公寺门口遇见一个老大爷,聊天中他说他都78岁了,年轻时候跟过林彪的部队在東北,还去过苏联,四十多岁回的四川,好像还在部队当过军官,也不晓得说的是不是真的。

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文学家张载在《剑阁铭》赞道:“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李德裕在《铭》中写道:“群山西来,波积云屯。地险所会,斯为蜀门。层岑峻壁,森若戈戟。万壑奔东,双飞高阙。翠岭中横,黯然黛色。树若雄屏,以卫王国。”
三国蜀汉重臣邓芝曾说: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重险者,谓外有褒斜、子午之险,内有剑阁之隘也。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赋》云:阻以剑阁。东晋末年重要将领、大臣殷仲堪曰:剑阁之隘,蜀之关键。唐刘凤云:梁山之险,蜀恃为外户,其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名剑门。《益州图经》云:小剑山截野横天,奔峰倒地,挟楚包汉,呀秦拥蜀。大剑虽号天险,有扼塞可守,崇墉之间,径路颇坦。小剑则凿石架梁,飞阁成道,耸峭不容飞越,李白所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者也。虽然,刘禅、萧纪之徒,其如地利何哉?


剑门关隧道,让蜀道不再难。


剑门关镇隶属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蜀汉时称剑阁。隋唐时始称剑门关,置大剑镇。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置剑门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撤县。清代已有剑门驿、剑义保、安仁乡等建置,民国时设剑门乡,1985年撤乡设镇,1992年更名剑门关镇。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以汉德县(治今汉阳镇)有“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于此地“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又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谓之剑阁,成为军事要隘。
自隋朝以后,陕甘入蜀改道由葭萌县越牛头山,经达摩戍(民间称大木树),直抵剑门关口,小剑至大剑关口的栈阁道渐废,“剑阁”之名亦由剑阁道的简称成为剑门关的别称。因此,自唐至清的许多史籍中使用的“剑阁”、“剑门”之名均指剑门关一地。民国二年(1913年)改剑州为剑阁县后,“剑阁”才专指县名。



这应该不是汉阳兵工厂那个汉阳吧,那个汉阳好像是湖北的。
汉阳镇因位于汉江之南故曰“汉阳”,与“汉阴”相对,集镇临江而建,占地7.5平方公里,区位优势明显,自古商贾云集,素有“小汉口”之美誉。

典型的川派房屋风格。

“垂泉”因三国时期张飞一拳打出泉水而得名。



过了垂泉铺,路上遇到了两个驴友,一个是剑阁本地的驴友孙超,他是个旅游爱好者,背包客。还有一位是山西吕梁的自行车小哥徐舜,对于我来讲他是一个传奇。
本来计划着到绵阳住宿,遇到徐舜以后他说他今天的目的地是梓潼县,梓潼县和绵阳距离很近,所以我临时改主意也在梓潼县休息,这样难得遇到驴友一是可以拼一下住宿,二是可以聊一下路上的情况。
由于我的摩托车速度快先到的梓潼县,趁等他的时间先去洗洗车。

为什么我会说徐舜小哥对于我来讲是一个传奇呢,完全来自于一下的对话:
我:哥们你这次终点想到哪里?
徐舜:先到成都休整几天,然后去拉萨。
我:我在家也骑自行车,不过都是短途锻炼,没胆量也没毅力自行车跑这么远。
徐舜:哈哈!
我:你什么时候从吕梁出发的?
徐舜:这个月一号。(7月1日)
我:那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玩自行车的呢?
徐舜:一号。
我:???几月?
徐舜:就这个月啊!
原来这哥们之前也不怎么玩自行车,突然想出来了,弄了个车子骑着就出来了,而且后来真的一骑就骑到了拉萨,对于我这个摩旅拉萨准备了五年的人,这难道不是个传奇么。

Day 16:梓潼县——成都
一早离开梓潼县,朝成都方向进发。
剑南蜀道。

进入绵阳徐家镇,去店里吃了碗米粉做早饭,讲真的,这应该是我二十几年来吃过最好吃的米粉,原来在家里吃的很多米粉真的不能比的,里面的高汤很鲜,都是鸡汤,这才是正宗的。
店里老板热情好客,爽朗的笑声不时传来,进入四川后真心感觉四川人每天都很欢乐,没有半点烦心。
关于米粉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是古代中国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民众避居南方而产生的类似面条食品。另一说法是秦始皇攻打桂林的时候,由于当时北方的士兵在桂林作战,吃不惯南方的米饭,所以当时的人就用米磨成粉状并做成面条的形状,来缓解士兵的思乡之情

一早刚一进绵阳,着实吓了我一大跳,满地的残枝和树叶,有些广告牌也已经被吹了下来,当地人说昨晚有一场暴风雨,谁又会想到居然有这么大的风,很粗的树居然被连根拔起了。



还好在路上没有遇到这么大的风,不然被吹到哪里是不是都不知道了。

一步一步离成都越来越近了。

进入德阳界。



成都,我来啦!


距离市区还有一段路程,一路上看路边很多店门口都写着渣渣面,停下来填饱肚子再进城,来到小店,我叫了一碗渣渣面和一碗蹄花。
渣渣面又称羊马渣渣面,是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羊马镇著名的传统小吃,该品在川西坝子可谓家喻户晓,从羊马镇到成都周围的区县,甚至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兰州等一些大城市,都有打着“渣渣面”招牌的小食店。四川成都崇州羊马镇的“查渣面”,在川西坝子可谓家喻户晓。渣渣面的关键辅料,为红油海椒和猪骨汤比格披萨团购。
和四川诸多名吃一样,这查渣面也有着自己的故事。“查渣面”创始人叫查淑芳。1979年,因家境困难,她在仅5名员工的“居民小食店”卖汤圆、小面和抄手。1984年,小食店“分家”,查淑芳开了一家叫“麦香园”的小食店,店面仅十多平米店面。当时没冰箱,夏天卖不完的抄手馅儿只好用油炒干了第二天作面臊子用。未曾想,这种臊子炒干后既细又脆且香,形状虽像渣渣,但味道却特别鲜美酥香,韵味绵长。客人都喜欢吃这种“渣渣臊子面”妖孽歪传,店里的生意日渐火爆起来,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种已远近闻名的面食称为“渣渣面”了,由于查淑芳姓查,后来干脆又叫成了“查渣面”。

如同成都路边的小店一样晁氏水浒,这里的菜不多,但却少而精。海碗里那只“优秀的前蹄”晶莹饱满,浸泡在奶白色的汤汁间,竟有了些浑然一体的错觉。
拔箸相向,那滋味地道得几乎让我们生出了身处川西的恍惚。蹄花上的皮肉不粘不腻,沾上些特制的青椒碎生抽汁勾兑而成的蘸料,咸辣交融,肉质入口即化,间或吃上一块店家自制的同样是红白相间、酸脆爽口的泡萝卜,那味蕾间竟似回味无穷。

出发!我们进城!
到了成都,我借助在表舅家,晚上舅舅一家热情的招待了我!

可爱的小老弟,他的名字叫村村!

2017年7月1日从家乡黑龙江省虎林市856农场出发,经过了16天(14天骑行,2天休整),4300余公里,到达第一段路线的目的地天府之国——成都。
在成都休整五天后,将会踏上本次穿越中国第二段路线四川成都——西藏拉萨的川藏南线(G318)。
Day 17:成都休整
早晨睡了个自然醒,吃完饭村村就开始写作业,预习功课,学习结束后,我带着他下楼给车子做一个简单的小保养。



做完保养打着车子,他看着车子好奇,我让他去拧一拧油,他一把拧到底,吓了自己一跳。

下午我们一起去逛了春熙路和宽窄巷子。
春熙路是1924年被命名的,距今87年,号称百年金街。由当时的四川省督办杨森提议兴建,杨森下令把旧衙门全部拆除,在此修建了从南到北一条街,其后又修建了东西两条街,名叫春熙路东段、西段、南段和北段。据有关历史资料查证,春熙路的前世肇始于商贾,发命于官府,完成于军阀时期。
在一百多年前,这里曾是清代的按察使衙门,衙门坐北朝南,占地极广,门前有一条深长巷道,右与南新街为邻,左与城守街、科甲巷接壤,对街。民国以后,衙门废弃了,走马街前的这深巷子里,入住了许多棚户人家及小商店。旧衙门旧址里,办起了一所中学。昔日的官场,转瞬之间变成了市场,小商贩们的叫卖声,店铺的字号旗幌,交易买卖的讨价还价,人声嘈杂,声声入耳,小商品市场便这样形成了。
1924年春,当上了四川督理的军阀杨森,入主成都,上台伊始,便将昔日按察使衙门周围的房屋拆除,仿照西欧,改进市政,修建马路,如是,一条分东、西、南、北四段的新马路建起来了,十字交叉路口,还特地辟了一个街心花园。
新马路修筑好后,杨森敦请双流县的一位前清举人江子渔给它命名。江子渔深知杨森好大喜功,于是给这条新马路取名为“森威路”。这街名看似有点倒洋不土的,其实内含寓意,意在捧场,当时的北洋政府授予杨森以“森威”将军头衔。
杨森在“统一四川”之战中被撵出成都,“森威路”随之才改为了“春熙路”。为啥改名?为何名春熙路?改名当然是去却杨森之痕迹。而春熙路一名,却有几种说法。一说杨森兵败后,江子渔向有关当政者建议,将“森威路”改为“春熙路”。一说曾做过成都市政长官王缵绪秘书、著名书法家、诗人陈月舫先生,给这条马路取的名,其意旨在“春风和煦,岩崎峰子民子熙熙而来”,故街名就叫“春熙路”。
春熙路街心花园,建有一座纪念碑千帜雪,上面鉴有孙中山先生的站立铜像,系1928年初落成。1943年,佘中英任成都市长时,认为铜像有些失真,特请名雕塑家刘开渠重塑了一尊,今天花园处的那尊孙中山坐像,就是刘开渠的杰作。
“文革”运动开始后,1966年8月24日,春熙路被改为“反帝路”,由于其在成都的特殊地位,这里成为了成都红卫兵活动的主要地点,最后改回了“春熙路”。
虽然有“百年春熙”一说,但春熙路是由军阀杨森于1924年建成。最初,成都市春熙路因杨森头衔“森威将军”而命名为“森威路”,后取老子《道德经》中:“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的典故,改名为春熙路,以描述这里商业繁华、百姓熙来攘往、盛世升平的景象。
春熙路本打算修成直线,但当时的总府街馥记药房老板郑少馥是法国领事馆的翻译,并借此拒不拆迁,杨森也只好妥协。所以在中山广场处,春熙东路和春熙西路,春熙南路和春熙北路都相互错开。
天下为公,后面坐着的就是孙先生了。


百年时尚雕塑,记录了百年来人们的穿衣流行趋势。

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长顺街附近,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这里也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清朝居住在满城的只有满蒙八旗,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机在满城附近开起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此间的宽巷子名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明德胡同)。
辛亥革命以后,清朝总督赵尔丰随后交出政权,拆除了少城的城墙,一些达官贵人来此辟公馆、民宅,于右任,田颂尧、李家钰、杨森,刘文辉等先后定居在这里,蒋介石也曾经来过,使得这些古老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民国初年,当时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将“胡同”改为“巷子” 。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一次城市勘测一中,传说当时的工作人员在度量之后,便随手将宽一点的巷子标注为“宽巷子”,窄一点的那条就是“窄巷子”,有井的那一条就是“井巷子”。
新中国成立后,将房子分配给了附近的国营单位用来安置职工,文革时期又对房屋进行了重新分配。
20世纪80年代,宽窄巷子被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03年,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在保护老成都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并最终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宽窄巷子街区正式出现在世人的词典中。
2005年,宽窄街区重建工作启动。
2008年6月14日(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宽窄巷子作为震后成都旅游恢复的标志性事件向公众开放。



成都老城区图。




采耳,顾名思义就是掏耳朵。起源于民间,民间的掏耳朵,工具比较简陋,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一支竹签,一根细棍子,就是简单的掏耳工具。
掏耳朵兴起于剃头匠,他们发明了专业的掏耳朵工具,并且发明了专业的操作手法。
采耳古代流行于上发达的地区, 越是有社会地位的群体, 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似乎越容易缺乏,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采耳无论在技术延深方面,还是在兴起领域方面,都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尤其是在明末清初时,采耳开始流入民间,并融入到了传统理发行业,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亦不被湮没,得到了保存与发展。一度成为皇室宫廷的必备项目,由技术高超的掏耳朵师傅,常年服侍那些王公大臣,至此,掏耳朵成为人生的一大享受百部草。

真人扮演的铜人。


只是个银饰,很漂亮,但是真心贵。














Day 18:成都
清早一碗凉糕,一份燃面,巴适得板!
凉糕是四川宜宾的一款传统特色小吃。其味美香甜沙软,食之清爽可口,还有解毒排脓、利水消肿、清热去湿、健脾止泻的功效。主要原料为大米、井水、红糖鬼皇妃。
宜宾传统的凉糕与普通大米制作的糕点截然不同,口感上鲜嫩爽口,丝丝顺滑。在炎炎夏日放下冰箱里冷藏一段时间后可谓是夏日不可或缺的解暑良药。
凉糕源自四川宜宾近几年在四川各地、重庆、贵州、海南、浙江嘉兴等地开始风靡起来,由于其采用米浆熬制而成再配上红糖水,越来越多的女性将其作为美容养颜、生津止渴的夏日美食佳品。

宜宾燃面的特点:松散红亮,香味扑鼻,辣麻相间,油重无水,味美爽口。既可佐酒,又可果腹。吃燃面也少不了燃面伴侣,一碗特制的汤。这碗汤去除了干面干脆哨的燥嘴,滋润了口舌肠胃。这碗汤由猪油,紫菜和豆芽组成,撒上细盐和胡椒等调料,清淡鲜美,吃面前喝上几口,清理食道,打开食欲,吃完面后,再喝上几口,鲜汤化食。加点醋,醋更开胃,更消食了,喝下去让人解除劳累的疲倦,精神饱满地去回味这碗好面。一碗面,一碗汤,即能让你领略川南特有的油重无水、一点即燃。
 宜宾人的早餐以面食为主。宜宾人把简单的面食做的是花样百出,味道鲜美。面令人情有独钟的则首推燃面。“燃面”故名思意可以点燃的面,可想而之它能不好吃吗?一进入面馆:“师傅,来二两燃面。“

都江堰走起。


李冰父子雕像。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前方就是青城山,白蛇修炼成仙的地方。
古语有来,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

据说都江堰这边的宝塔建的特别多,是因为都江堰水道密布水患大,素来有宝塔镇河妖一说,所以很多宝塔都是为了建来镇水患的。




栩栩如生。



茶马古道,古代的劳动人民贩茶运茶全是靠人背这走的。


明城墙,明砖。












还记得那个写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去旅行的老师顾少强么,她后来来到街子古镇开了这家远归客栈。



随处一走都是文化的印记。


Day 19:成都
今天闲来无事,比较自由,姐姐带儿子从三亚回到成都,约了一起去参观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沙遗址是21世纪中国第一个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是世界上同时期出土古代象牙最集中的遗址之一,是中国同时期出土金器、玉器最多的遗址之一。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成都地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址。金沙遗址分布约4平方公里,规模仅次于三星堆,再现了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古蜀文化的辉煌。金沙遗址博物馆2007年在金沙遗址原址建成开馆,展示了神秘的古蜀文化和独特的青铜文明。

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西郊青羊区金沙遗址路。金沙遗址是中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项重大考古发现,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沙遗址”是民工在开挖蜀风花园大街工地时首先发现的,在沉睡了3000年之后被发掘出来,“一醒惊天下”。其太阳神鸟环十分绚丽。距离三星堆遗址50公里,该文化所处年代约在前1250至前650,在前1000年时较为繁荣。金沙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文物有相似性,但是没有城墙,约等于三星堆文化的最后一期,代表了古蜀的一次政治中心转移。






在出土的金器中,有金面具、金带、圆形金饰、喇叭形金饰等30多件,其中金面具与广汉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在造型风格上基本一致,其他各类金饰则为金沙特有。玉器种类繁多,且十分精美,其中最大的一件是高约22厘米的玉琮,颜色为翡翠绿,雕工极其精细,表面有细若发丝的微刻花纹和一人形图案,堪称国宝,其造型风格与良渚文化的完全一致。出土的400多件青铜器主要以小型器物为主,有铜立人像、铜瑗、铜戈、铜铃等,其中铜立人像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相差无几。石器有170件,包括石人、石虎、石蛇、石龟等,是四川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最精美的石器。金沙遗址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经统计,遗址所清理出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铜器各400余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余件,出土象牙总重量近一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陶器出土。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为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晚期和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为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而且,随着发掘的进展,不排除还有重大发现的可能。金沙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古蜀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张仪筑成都城的战国晚期。金沙遗址所提示的是以往文献中完全没有的珍贵材料,将改写成都历史和四川古代史。







Day 20:成都(休整最后一日)
最后一天了,踏踏实实的休息,市区太热,开车来到山里在小溪里支张桌子,打牌,喝茶,看书。终于理解了那句“少不入川,老不出蜀”是什么意思了,成都人真的很会享受生活,巴适!







成都的快乐时光很快就过去了,这里惬意,悠闲,用他们的话讲巴适得板!再让我玩两个月也不会厌烦,不过接下来的路线才是这次出来最终目的,每个骑行者都期盼尝试的路线,川藏线,我来啦!
敬请继续关注!
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我的帖子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订阅
公众号

微信号